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916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答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2. 教学策略

【答案】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教学策略具有指向性、操作性、整体综合性、调控性、灵活性、灵活性的特征。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有要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身的素养以及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来决定。按照知识类型的不同,可以吧教学策略分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课堂中常有的教学策略有讲述策略、对话的策略、指导策略等。

二、简答题

3. 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

(1)国际性与民族性是文化交往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民族性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

(2)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①国际性领事于民族性。只有尊重民族和文化个性,在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展开交往,才能生成国际性。

②民族性依赖于国际性。只有在与异文化、异民族的不断交往中,本民族、本文化的自我意识才能不断提升,本民族、本文化的个性才能不断完善。

4. “量的研究”基于的基本假设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量的研究”基于的基本假设包括:

(1)在同样情况下人们会拥有同样的经验;

(2)“实在”是由“多数”所支配的;

(3)在情境理解中“个别性”被忽略;

(4)倾向于把主体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5)通过根除主观性与意识形态可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包括政治上的中立性)。

5. 杜威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什么? 并请简述其内涵和特点。

【答案】杜威倡导的经验课程的形态是“主动作业”。这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主动作业具有三个特点:

(1)它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主动作业不仅使儿童获得手工的技能和技艺的效率,更主要的是获得智力的、道德的和审美的品质。

(2)它源于社会生活,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事实和原理,可以代表社会的情境。主动作业使学校的整个精神得到新生。它使学校有可能与生活联系,成为儿童生长的地方。

(3)它作为科学地理解自然的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可以不断指向科学的逻辑经验的发展。

6. 请简单对“过程模式”加以评价。

【答案】过程模式把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它突破了目标模式的工具理性藩篱,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上,这显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种取向。但它对教师的要求过高,所以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7.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价值是什么?

【答案】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有三方面的教育价值。

(1)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平等参与和民主交往的过程,这反映了教学的本质,也体现了教育中的时代精神的要求。

(2)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3)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探究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态度。

8.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取向的含义是什么?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分别是指什么?

【答案】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取向是指每一种课程与教学评价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评价的取向支配或决定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

目标取向的评价是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 过程取向的评价试图使课程与教学评价走出预定目标的藩篱,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受到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

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9. 20世纪各国选修制度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目前,在教育实践中,选修制度的发展有尽量扩大学生自选学科机会和扩充综合性的新学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设计多样的自选学科,形成与学生多样的能力、出路相对应的课程;

(2)在普通科中注重职业教育的课程,在职业科中引进“综合选修制”;

(3)新设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新学科;

(4)设置学分制高中课程。

10.怎样确定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学习者需要?

【答案】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体现学习者的意志的过程,一句话,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即使教师或其他成人对儿童提供帮助,也是一个对儿童的发展需要进行引导以使其上升为儿童的自觉需要的过程,而非不顾儿童的选择而强

加成人意志的过程。由于学习者的人格发展既具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又具有个体间的差异性,所以,引导学习者的需要的过程也是一个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

在确定学习者的需要的过程中,要避免常见的错误,即漠视学习者需要的个性差异,并且把成人认为学习者的需要等同于学习者自己的需要。

11.简述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的含义。

【答案】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教学对话的范型。他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正像接生婆帮助孕妇依靠自身的力量分娩婴儿一样,教育者也要帮助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孕育真理、产生真理,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提问而使学生自己发现、觉悟真理的方法形象地称为“精神助产术”。

12.如何理解“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一观点?

【答案】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1)教学建立在并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教学的主体是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充分发展。要完成这个任务,教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研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课题的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构成了教学的科学基础。

(2)教学又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由的交往过程。教学中充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的、情感的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教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所以,仅靠科学是不能充分把握教学的本质的。教学不仅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建立在哲学和艺术的基础上。教学不仅是一个合规律性的过程,还是一个合目的性的过程。在教学情境中,当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一个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