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大学体育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静息电位

【答案】静息电位又称跨膜电位或膜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静息电位是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形成的K+平衡电位。若以细胞膜外电位为零,细胞膜内电位则为-70〜-90mV 。

2. 微循环

【答案】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并调节回心血量。如果微循环发生障碍,将会直接影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特殊体育能力?

【答案】(1)特殊体育能力是从事专门体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又称专项运动能力,因体育项目的特点不同而各不相同。

(2)从事体操运动(非周期性运动项目)主要应具备的特殊体育能力,包括肌肉用力感(用力的准确性)、平衡感、空间定向(方位知觉)能力、动作反馈能力、时间节奏感或韵律感、动作表象的完整性和清晰性以及动作短时记忆的准确性等,其中以前五项尤为重要。

4. 什么是交互作用模式?

【答案】(1)在运动心理学关于行为的研究中,特质论心理学家考虑运动行为的成因,通常只考虑人格因素的影响,不考虑特殊情境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运动行为。情境论的心理学家则主张运动行为大都是由环境决定的,人格的作用较小。

(2)交互作用理论认为,预测运动行为需要将人格特质因素与情境因素一并考虑,它们可以以独特的方式互相作用或结合起来一起影响运动行为。

(3)用交互作用模式来预测运动行为可以用公式来表示

公式中的误差是指所有可能影响运动行为但无法测量的因

素。

5. 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运动需要的满足

①运动需要主要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身价值(如兴趣、娱乐、竞技、健身、健美等)所产

生的一种渴求趋势,或想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一种需要。

②运动需要会促使学生对其所渴求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 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2)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

①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也有赖于其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深,相应的兴趣就越强烈。

②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运动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不在于运动技能掌握的广度(多)而在于其深度(精),即运动技能的水平。运动技能水平越高,就越有机会体验体育运动内在的魅力,领悟运动技术所蕴含的奥妙。

(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

趣味性、娱乐性和竞争性越强的内容越具有魅力,越能吸引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或练习。

(4)成功体验的获得

①运动兴趣是体育学习获得成功的动力,而体育学习的成功又是激发和提高运动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

②有成功希望的、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能带来愉快感的体育运动容易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这些体育运动中,学生比较容易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获得成功体验,兴趣就会随之产生。学生往往是越感兴趣越要学,越能有所得,而越有所得,就越会感兴趣越要学。

(5)融洽的师生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

②不受学生爱戴、亲近的教师,大多数是教学能力差、好训斥、武断和偏执的教师。受到学生爱戴、亲近的教师,不但教学水平高,而且朝气蓬勃,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对某位教师有好感,往往会由此而发展为对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相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而且共同解决问题和承担任务,就会増进相互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 简述血压测试的步骤。

【答案】(1)测量血压前,手臂上臂最好裸露出来,也不能把长袖袖子卷起来造成压迫上臂血管,而造成血压值不准确。

(2)取坐位,手掌向上平伸,肘部位于心脏水平,上肢胳膊与身躯呈45°角,手放轻松勿握拳。

(3)将袖带平整地缠绕于上臂中部(不能缠在肘关节部)。袖带的下缘距肘窝约l-2cm 。袖带卷扎的松紧以能够刚好插入一指为宜。

(4)测量血压时候也不要说话,不要屏住呼吸,要自然呼吸。

(5)测血压需一次完成,若未完成则应松开袖带,休息2〜3分钟再重新测量。

(6)测血压过程中如发现血压有异常,应等待一会再重测。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

分钟,且测量的部位、体位要一致。

(7)开始测量血压时可双臂血压皆测量,如果双臂血压不同,通常左臂的血压值会略高于右臂,记录时应以高的测量数据为准。

(8)高血压患者需定时监测血压,最好每次都能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进行测量,把所测量的血压值记录下来,以便对照,进行自我健康保健。

7. 什么是归因?归因的理论主要有哪几种?

【答案】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目前影响较大的归因理论有的成败归因理论。

(1)Heider 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

海德

始人。

①归因的分类

a. 情境归因。情境归因是指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为外部力量,如环境条件、社会舆论、企业的设备、工作任务、天气的变化等。

b. 个性倾向归因。个人倾向归因是指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自身特点,如能力、兴趣、性格、努力程度等。

②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于四方面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四因素又可按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分类。

a. 从内外因方面来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属外部原因。

b. 从稳定性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与机遇则属不稳定因素。

c. 从可控性来看,努力是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超出个人控制范围。

(2)和的相应推断理论

“相应推断”指外显行为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一致。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社会赞许性、独特性、选择自由性。

(3)的三度理论

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三因素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协变性原则。对上述三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三个变量:

①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不对同类其他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

②一贯性: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作相同的反应。 ③一致性:针对人,即其他人。

(4)的成败归因理论

的理论、和的相应推断理论、的三度理论和在《人际关系心理》中提出。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