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19中外新闻传播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诞生的历史背景?

【答案】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于发展不是在中国古代报刊的母体里进行的,而是仿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近代报纸的模式,是鸦片战争前夕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传入中国的。

(1)16世纪,西方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商品经济催生了规模化、系统化、组织化的新闻传播行业。西方近代报刊正是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世界意义上的近代化报刊就是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2)全球化的进程造就了西方的殖民国家,17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近代报刊,在随后的200多年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全球扩张行为被大面积地移植到世界各地。曾为殖民地的国家,其首份近代报纸往往都是由西方殖民者创办的,然后才有本土民族报业的兴起,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国的近代新闻传播事业。

(3)工业革命开始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列强更是掀起了殖民扩张的热潮。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加紧了对中国的扩张,商船与军舰、商人与传教士接踵而至。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尼传》就是由英国传教士在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办的。

总之,外人在华办报现象一直贯穿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始终,直到1949年以后,外报才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外人在华办报现象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在新闻业史上的映照,是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这些国家在华的势力范围往往就是他们集中办报的地力一。

2. 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挥代英、萧楚女、邵飘萍等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答案】(1)蔡和森(1895一1931)字润寰,号泽膺,又名和仙,湖南湘乡人。他担任《向导》主编两年零八个月,在该刊上发表文章360多篇,其中署名“和森”的130篇,和向警予合署“振宇”的36篇,署名“记者’,、“本刊同人”的,也大多是他写的。这些文章,有对现实问题作系统分析的每篇五六千字的政论,也有每篇仅二三百字的短论。内容涉及面广,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 有政治、经济的,也有外交方面的。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2)瞿秋白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他一生为新闻事业付出了很多心血。1919年,他就参与了启蒙报刊的创立。1920年,它去了俄国,写下了《俄乡记程》等著名通讯。1923年回国后,他开始参与

党的机关报《向导》等。之后,共产党转入地下,它仍然坚持办报。1934年之后,他开始担任《红色中华》社长兼主编。

(3)挥代英(1895一1931)

字子毅,笔名但一、MY , FMo “五四”后在武汉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1923年赴上海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24年国共合作后担任国民党上海市执行部工农部秘书,曾领导上海《民国日报》副刊部工作。1926年赴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兼中共党团书记、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大革命失败后,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8年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主编《红旗》。1930年5月被捕,1931年4月29日在南京被杀害。

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挥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他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一百多篇,通信四五十封。他和萧楚女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即热情与说理。他们的文章既洋溢着革命热情,又有理论分析,深入浅出,亲切感人。《中国青年》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时期的生动活泼的文风。挥代英有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手不释笔,患病时还请人代写。他生活简朴,待人诚恳。萧楚女曾说,挥代英像墨子,摩顶放踵而利天下。

(4)萧楚女(1897-v1927)

原名萧秋,1920年参加利群书社,不久去四川仟中学教师兼《新蜀报》主笔。1925年赴上海,仟《中国青年》编辑,该刊的《新刊批评》专栏主要由他执笔。他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热情地鼓励青年要有“入世宏愿”,勇于变革现实。1926年赴广州,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曾任农民运动讲习所专职教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7年在广州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害。他写过许多文章和小册子,其中著名的有《显微镜下的醒狮派》、《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

(5)邵飘萍

民国初年到20年代极有声望的进步记者。他毕一生精力办报,后以身殉报。1912年,邵飘萍应杭州《汉民日报》社长杭辛斋之聘任该报主笔,从此正式投身新闻界。1913年因发表反袁言论被捕。获释后东渡日本,就读于政法学校,并与人创立“东京通讯社”。1915年回国,应邀为上海《申报》、《时报》、《时事新报》撰写时事短评。

1916年,他受聘为《申报》驻京特别通信记者。两年时间里,共写通讯251篇。他的专电与通讯,以内容翔实、文笔生动引起国人强烈的反响。邵飘萍也因此饮誉新闻界,成为继黄远生之后的一代名记者。

邵飘萍创办了当时最有影响的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创办《京报》,自任社长,兼做记者。1919年《京报》被军阀查封,邵飘萍再次流亡日本。期间,被大阪《朝日新闻》社聘为顾问。后重返北京,复刊《京报》。

邵飘萍在新闻教育与研究方面也很有造诣x1918年他与蔡元培、徐宝磺共创“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a1923, 1924年相继受聘于北京平民大学和国立法政大学讲授新闻采访学。他结合实践,著述并出版了《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两部著作,前者为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专著。

3. 报章文体是怎样形成的? 有何特点?

【答案】(i )报章文体的形成

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口报》上运用,但是并没有形成气候,所以在康、梁办报前,我国多数报刊上流行的仍然是桐城派古文。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酝酿着大变革,这种束缚人们思想的旧文体,已经无法表达维新派要求变革的激情。同时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大量涌进,旧体文言文己经不能适应介绍新知、新学的需要。于是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应运而生。

(2)报章文体的特点

报章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其后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之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4. 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答案】新闻传播事业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新闻传播事业是以新闻手段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新闻舆论机构,它以传播新闻和引导舆论为其经常性的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中,新闻传播事业总是一定阶级的新闻舆论工具。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具体如下所述:

(1)新闻传播事业是一种上层建筑,具有上层建筑的特点。上层建筑最重要的特点是阶级性,所以,人们把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规定为“阶级舆论工具”。

(2)新闻传播事业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领域)。新闻传播事业作为“批判的武器”,无法代替国家机器,它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不是暴力机关,不具有强制作用。

(3)在思想上层建筑的各种形式中,新闻传播事业是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

①新闻传播事业比哲学、文学、艺术等更接近政治,因为它直接宣传和维护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

②新闻传播事业对群众的辐射面大,传播速度快,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强。

③新闻传播事业主要运用新闻手段(新闻、评论、图片等新闻文体和编排方法及传播形式的总称)反映社会生活,为社会生活服务。“用事实说话”,对受众实现“潜移默化”和“形象化指导”。

5. 受众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受众,首先是社会一员,他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多数情况下,受传者又是付酬获得媒介即阅听权的,所以他有权利要求媒介提供同其付出的费用相当的信息服务及其他承诺的服务。如果受众是某个集团的成员,而他接触的又是这个集团制作或播出的媒介,他还有权要求该集团提供集团成员接受机关媒介应有的服务。最后,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终端,他还有权要求传播者尽到作为信源的责任,向作为信宿的他提供所承诺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