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北大学文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随着政治中心由西部向东部转移而重新返回上海、南京一带。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先在收复区扩展它们自己的新闻事业。
(2)上海历来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心。战前,《申报》、《新闻报》等民营商业性大报地位巩固、影响广泛,使国民党系统的报纸根本无力与之竞争,成了国民党当局的一个难愈的心病。战后,国民党不仅恢复出版自己的报纸,还抓住上海民营大报战时附逆的把柄,将它们改造成国民党的准党报,使上海成了国民党党报的天下。
(3)以《申报》、《新闻报》为例,国民党中宣部拟定了《管理申报新闻报办法》和《申报新闻报报务管理委员会组织规程》等文件,同意两报继续沿用《申报》、《新闻报》的名称恢复出版,但必须组建由国民党要员担任主任的报务管理委员会。通过这些措施,国民党实际上接管了申、新两报及其附属事业。
(4)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情形,中国共产党采取针锋相对的方针,利用国共合作在形式上仍然存在的历史条件,迅速地在上海等地创办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新闻机构,将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扩展到收复区,争取更多的新闻自由权利,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推向新的高潮。
2. 简述香港在回归之前、回归过渡期以及回归后的新闻政策。
【答案】香港并没有明文的新闻法,其新闻政策由政务司负责制定,政府通过新闻处向媒介发布消息提供服务的方式间接地引导舆论,使政府与传媒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监督的关系。
(1)回归前,港英政府曾经通过招标发牌经营等措施对传媒业进行总量控制。除香港电台以外,香港的新闻传媒均为私营,依据市场法则自由竞争。建有公开的检查机构,对电台和电视台所播节目进行检查并决定是否进行惩处。早在1987年9月,香港就成立了广播事务管理局,统管无线电视与商营电台的事务。电视台的节目也无须事先送审,广播事务管理局下设投诉委员会,处理市民对电视台的投诉,管理局根据投诉委员会的建议向电视台进行警告或罚款。另外,电台与电视台都有义务在黄金时间播出政府的公共政策。
(2)在香港回归的过渡时期,港英政府修订了《刊物管理综合条例》,撤销了对印刷媒体、采访、报道的各种限制。
(3)香港回归后,特别行政区政府鉴于公众对监管色情刊物的呼吁,于2000年4月,发表
了《淫裹及不雅物品管制条例》咨询文件。提出多项管制色情物品的新建议。2000年6月,立法会通过了《广播条例草案》,重整了以往的广播电视法规管理模式,将电视机构重新分类,并从技术中立的原则出发,将“发送”和“节目”两者分开管理,并对是否收费及服务区域作出界定。另外,据香港记者协会发表2007年言论自由年报,指出回归以来,香港基本上仍然享有言论自由,该会的调查显示,45.6%的市民认为现在的政府更开放。
3. 简述“四五”运动前后四人帮“集中批邓”的表现。
【答案】“四人帮”在压缩悼念周恩来的新闻报道的规模的同时,把“集中批邓”放在首位。他们指使全国新闻媒介大量发表文章和报道,势头凶猛。他们声称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继续和深入”。他们把邓小平作为“罪魁祸首”,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在全国造成万炮齐轰邓小平的舆论局面。
具体表现如下
(1)他们以“翻案不得人心”为中心口号,从多方面批判和否定邓小平为纠正“左”倾错误所做的整顿工作,反对邓小平提出的“以三项指示为纲”的方针,诬蔑邓小平在搞修正主义,“复辟资本主义”。
(2)他们把老十部走过的革命道路,描述为“从资产阶级民主派到走资派”的道路。“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成了邓小平在新闻媒介上的代号。在一些大批判文章中,用孔子、司马光、托洛茨基、纳吉来隐喻邓小平,甚至用阿Q 等作为形象,对邓小平进行人身攻击。
(3)“天安门事件”后,《人民日报》发表“四人帮”指挥下撰写的报道《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把矛头指向广大群众和邓小平,称这是“一小撮阶级敌人打着清明节悼念周总理的幌子,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地制造反革命政治事件”; 5月18日,《人民日报》刊载《党内确实有资产阶级一一天安门广场反革命事件剖析》一文,集中攻击邓小平。此文经过姚文元修改,加上“邓小平就是这次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总后台”字样。
4. 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的中央级传媒有哪些? 简要说明。
【答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利用其统治权力,扩展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全国性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这个网络中的中央级传媒包括《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
(1)《中央日报》
《中央日报》于1927年3月22日在汉口创刊,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顾孟余兼任社长,陈启修(陈豹隐)任总编辑,中文版和英文版各日出一大张。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影响下,该报初期曾为国民革命作积极宣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还发表过反对蒋介石和南京政权的文章,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立场骤变,反共拥蒋。
(2)中央通讯社
中央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
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3)中央广播电台
中央广播电台于1928年8月1日开始在南京播音,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夕,呼号为XKM ,发射功率500瓦。1932年11月建成新台,呼号改为XGOA ,发射功率扩至75千瓦,为亚洲之冠。此外,还在几个大城市创办了直属国民党中央(由中宣部管理)的报纸,如北平的《华北日报》、汉口的《武汉日报》、天津的《天津民国日报》、西安的《西京日报》、济南的《民国日报》、英文《北平导报》等。
5. 简述国人办报发韧及遭遇悲惨的原因。
【答案】(1)“师夷制夷”是国人办报发初之原因。
①中国最早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先驱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是一些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他们在民族危亡面前觉悟起来了,在同西方文化的接触中,敏捷地接受了资产阶级思想,使他们在政治巨早熟起来。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一时的社会认同,创办近代新报,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新闻领域的落实。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分子认为,中国要走富强之路,就必须改革; 要改革,就必须办报纸,以作倡导。
因此,第一批创办新报的报人都具有深沉的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第一批国人创办的新报,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中华民族固有的爱国主义精神。
(2)政治软弱、经济薄弱是早期国人办报悲惨遭遇的原因。
①在19世纪60年代后,虽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是民族工商业仍然十分微弱,中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还十分薄弱,还未能为报刊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足够的条件,办报并不一定有利可图,营利性的报纸很难生存。
②政治软弱和经济薄弱,导致国人办的报纸走的是一条畸形发展的道路,早期的办报者一方面要办报,一方面又顾虑重重,为了生存,被迫作出多种让步式的努力。
a. 寻求官方庇护。中国人在内地办的报纸,都要与官方拉关系,或找官员作政治后台,或由官员直接参与创办,否则报纸便难以立足。
b. “挂洋旗”作掩护。寻找一洋人作为名义上的主持人,以求取得治外法权的保护,逃避清廷的压迫。
c. 迁入租界出版。根据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租界为清廷势力所不及。为了躲避清廷迫害,一些报馆便入租界出版。
6.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有哪些代表性的刊物?
【答案】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有自己的新闻舆论工具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于是,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便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