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抗战后国民党如何重建其新闻事业网并不断强化新闻统治的。

【答案】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积极重建新闻事业网,加强对舆论的监督控制,主要方式有: 01)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随着政治中心由西部向东部转移而重新返回上海、南京一带。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先在收复区扩展它们自己的新闻事业。

(2)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了《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规定:“敌伪机关或私人经营之报纸、通讯社、杂志及电影制片、广播事业一律查封,其财产由宣传部会同当地政府接收管理。”随后,国民党的“收复区全国性事业委员会”又拟定了《广播事业接收三原则》。根据这些法令,原沦陷区的敌伪报馆、电台、通讯社等各类新闻机构全部成了国民党的囊中之物。

(3)9月5日,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以出席南京受降仪式为名,派员由重庆飞回南京,接收了汪伪《中央日报》、《中报》和兴中印刷所的设备与资财,在战前旧址重建起《中央日报》馆。9月10日,南京《中央日报》复刊。至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宣布“还都”时,国民党在接收敌伪新闻机构的基础上。重建起一个较战前更为庞大的国民党新闻事业网。

2. 简述鲁迅的报刊活动及意义。

【答案】1927年10月,鲁迅在白色恐怖下被迫由广州来到上海,至1936年10月逝世,这是鲁迅生活中的上海时期,也是鲁迅一生中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这10年,鲁迅以报刊为阵地,以杂文为武器,率领左翼文化战线同国民党文化反动派的“围剿”进行了英勇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办报(刊)经验,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发扬“韧”的战斗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鲁迅认为,左翼报刊要在敌人的压迫下争取生存,必须明白革命的实际情形,讲究斗争的策略,守住营垒,发扬“韧”的战斗精神。在鲁迅的率领下,进步报刊往往采用改换名称的方法继续出版,避免暴露自己,坚持斗争,赢得胜利。

(2)鲁迅的杂文发展并丰富了报纸副刊的战斗文体

鲁迅用各种笔名写的杂文,寄到各种报刊,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的斗争。他的杂文,说古讽今,文笔深刻犀利,犹如刺向敌人心脏的“匕首”和“投枪”。

(3)对报刊编辑工作的态度

鲁迅担任报刊编辑工作,从稿件的编辑校对、插图制版到跑印刷厂,总是以全副精力来做。

鲁迅尊重作者的劳动,处理稿件认真负责。他还非常重视刊物的封面、编排及插图。在稿件校对上,鲁迅即使是校对别人的著作,他也是逐字地看下去,决不肯敷衍作者和读者。

3. “文化大革命”初期新闻宣传是怎样制造个人崇拜舆论的? 新闻界的“夺权”意味着什么?

【答案】“文化大革命”初期新闻媒体在鼓动“造反”的同时,着力“大树特树”领袖的权威。制造个人崇拜舆论:

(1)报纸的各个版面、广播电视的每档节目,都有领袖语录。林彪的“高举”、“天才”等言论,在新闻媒体上不断重复出现。

(2)报纸、杂志上的黑体字引文越来越多,连林彪的话也用黑体字排印,甚至还上了报眼。

(3)8月至11月间,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先后8次接见红卫兵和外地师生,人数达1100多万。每次接见,广播电视现场直播,报纸大标题套红报道,声势巨大。

(4)“文化大革命”成为新闻宣传的唯一中心,经济、文教、科技等各方面报道都与“造反”挂钩,在国际报道中也用上了领袖语录。许多专刊、专栏、专题节目被取消。

新闻界“夺权”的后果:

新闻界夺权始于人民日报社,它意味着,在这场来势迅猛的政治风暴中,新闻媒介被用作推波助澜的工具,“文化大革命”宣传成了唯一的中心,新闻机构内部混乱,形式主义文风盛行,大话、空话、套话俯拾皆是,新闻界因此将遭受沉重的劫难。

4. 简述中国人建立的第一个官办广播电台的概况。

【答案】北洋政府交通部于1924年8月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规则。规则明确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还就收音机装设范围、收听内容、收音机收费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呼号XOH (后改为COHB ),发射功率100瓦(后增加到1000瓦),用汉语、日语、俄语三种语言广播,每天播音两小时。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讲和物价报告等。这是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初创时期的广播事业,设备简陋、规模很小,收听范围只限于广播电台所在地区附近。特别是由于收音机价格昂贵,广播听众大多是政府官员、有钱的商人以及外国人等。当时全国有收音机一万台左右。

5. 简述“一月革命”风暴。

【答案】1967年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报纸问题的通知》,指出:省市报纸可以停刊闹革命; 但是,不应当停止代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的航空版。4日,《文汇报》发表“星火燎原革命造反总部”的《告读者书》,宣布己接管该报。5日,《文汇报》刊载“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等11个造反组织的《抓革命、促生产,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一一告卜海全市人民书》。6日,《解放日报》发表“革命造反联合司令部”的《告读者书》,宣布己于5日下午8时接管该报。同日,在张春桥、姚文元的直接指使下,“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等32个造反组织召开了“打倒上海市委大会”,实际上篡夺了上海市的党政

大权。8日,毛泽东高度赞扬上海两报的“夺权”和《告上海全市人民书》a9日《人民日报》转载《告上海全市人民书》时,发表了经毛泽东审定的编者按,其中称:“随着上海市革命力量的发展,崭新面貌的、革命的《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出现了。这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反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胜利产物。这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一个大革命。这件大事必将对于整个华东、对于全国各省市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个过程,后来称为上海“一月革命”风暴。

6. 怎样评价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传?

【答案】(1)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界状况如下: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就一封恐吓信事件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 》的社论,这是反右派斗争的开始。

14日《人民日报》发毛泽东撰写、署名人民日报编辑部的文章《文汇报在一个时期内的资产阶级方向}),点名《文汇报》和《光明日报》在一个短时期内基本政治方向变成了资产阶级报纸的方向,同时转载了姚文元的《录以备考》,由此点燃了新闻界反右派斗争的火焰。

《人民日报》于7月1日发表毛泽东撰写的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把全国的反右派斗争推向了高潮。《文汇报》、《光明日报》、《大公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时事手册》、《新观察》以及其他一些报刊,纷纷作了公开的检讨。

反右派斗争作为这场集中的、激烈的政治运动,经过两三个月就基本结束了。但是,对于右派观点的批判,一直持续到1958年上半年。新闻界有一批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其中《文汇报》21名,包括徐铸成、浦熙修。

(2)对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传评价如下:

反右派斗争对于中国新闻事业和新闻界,影响巨大,教训深刻。“左”倾思想的抬头和急剧膨胀使“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片面地得到发展,为日后新闻界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所犯下的错误埋下了隐患。

①新闻宣传致使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

在1957年5月宣传报道整风时,全国新闻媒介一派活跃气氛。其中有极少数人和极少数新闻作品,趁机否定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对此进行批判是必要的,但斗争严重扩大化了,不少人被错划、错批。“左”倾思想从此呈现上升势头,1956年开展的新闻工作改革却从此停止,不再提及了。

②“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被当作“群众斗争的形式”,成了新闻报道的热点。 ③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使新闻理论上的“左”倾色彩,日趋浓重。

然而,1956年、1957年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性与规律,如何办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这是一个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加以解决的问题。

7. 述评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两类新闻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

【答案】(1)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的提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