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理工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近发展区
【答案】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出的一个理论。维果斯基提出,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发展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发展水平维果斯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它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在成熟的过程中正在进行的东西。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某一问题,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其次,维果斯基强调指出,教育活动应立足于不断地将其“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使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二、简答题
2. 简述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思想。
【答案】杜威在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揭示了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僵硬对立以及其他种种形式的二元对立的根源,并整合了课程与教学。杜威认为,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所决定的。经验是对所尝试的事情和所承受的结果之联系的知觉。完善的经验则是物我两忘的,真正的教育是心理与逻辑、方法与教材、教学与课程彼此间水乳交融、相互作用、动态统一的。
课程与教学统一必须有两个内涵,其一是教材与方法的内在的连续性;其二是目标与手段的内在的连续性。如此,课程与教学是内在连续的:课程即经验,它既产生于当下的教学过程之中,又始终引导着教学过程的进行; 教学指向于经验的产生,又是经验得以产生的情境,它内在地孕育着经验的生长。而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实践理性”或“实践兴趣”。实践兴趣指向于行为自身的目的,是过程取向的,其核心是“理解”——理解环境以便能与环境相互作用。
因此,杜威正是着眼于教师与儿童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确立“主动作业”来具体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的。儿童的经验在从事“主动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改造与生长。
3. 简述“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及组织模式。
【答案】“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推出的。是一种以多元文化理解和全球意识为本位的综合课程。从课程组织的模式来看,它同样包括两种主要类型:
(1)“多学科模式”,即把全球意识和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渗透于不同学科之中,使之成为各学科关联的核心;
(2)“学科际模式”,即以全球意识和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为核心把相关内容重新整合起来,打破不同学科原先的界限,组织成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4. 简述“环境教育课程”的产生背景和典型的组织模式。
【答案】“环境教育课程”产生的直接社会背景是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
目前,“环境教育课程”有两种典型的组织模式,即“多学科模式”和“学科际模式”。“多学科模式”是将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渗透于各学科之中,各学科将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为彼此间的关联核心。这种环境教育课程模式中,学科的整合程度不高。“学科际模式”是打破或超越各学科的界限,以环境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将各有关内容重新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门新的“环境教育课程”。这种模式真正实现了学科的整合。
5. 如何理解“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一观点?
【答案】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1)教学建立在并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教学的主体是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充分发展。要完成这个任务,教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研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课题的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构成了教学的科学基础。
(2)教学又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由的交往过程。教学中充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的、情感的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教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所以,仅靠科学是不能充分把握教学的本质的。教学不仅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建立在哲学和艺术的基础上。教学不仅是一个合规律性的过程,还是一个合目的性的过程。在教学情境中,当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一个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的过程。
6. 有人说,课程目标的发展中有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关于目标的性质问题,二是关于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请你从这两个问题出发,结合课程目标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行为目标一生成性目标一表现性目标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总结。
【答案】(1)就目标的性质问题,即课程目标的制定究竞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抑或是价值性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技术性和价值性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而言,行为目标更为侧重的是技术性,追求目标设置的具体性、可操作性; 而生长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则更为注重价值性,把价值性置于技术性之上。显然,后两者对价值的重视更符合教育的精神。这并不是说,目标设置不应该追求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而是说对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不应以牺牲价值特性为代价。否则,目标的设置无异于舍本逐末。
(2)就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而言,行为目标把教师当作是按既定程序操作教育过程的工匠,学生则被看作是可以按照刺激——反应模式任意塑造的行为机体,这里面隐含的实际上是一种适
应性、维持性的价值取向;生长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则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教育过程、教育情境的共同创造者,学生是自己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发展的评判者、指导者,与行为目标相对,这里面隐含的是一种超越性、发展性的价值取向。
总之,生长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作为从对行为目标的批判中成长起来的目标模式,无疑标示着课程目标取向发展的趋势,这就是注重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取向。
7. 简述提示型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答案】提示型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在于:
(1)提示型教学方法有助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却不利于人的操作能力的发展。
(2)提示型教学方法有助于人的接受能力的发展,却限制了人的发现、探究能力的发展。
(3)不顾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特性,过于强化提示型教学方法,很有可能导致“注入主义”,导致学生的机械被动学习。
这样,教育就不是解放人、使人获得自由的过程,而成为控制人、压抑人的工具,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宗旨。
三、论述题
8. 请在理解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讲解式教学及其先行组织者策略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计一个教学活动。
【答案】奥苏伯尔所倡导的讲解式教学,旨在促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以及认知结构的发展。为达此目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就需要精心的设计,首先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积极把新知识与自已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关联起来的心理倾向;二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三是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其次要符合两条教学内容安排的原则,即逐渐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接受式教学就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而要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即“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那些可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把新知识建立其上,可以通过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为新知识的接受提供一种脚手架,使学生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设计下面这一教学活动:
在初中平面几何的教学中,当学生掌握圆周角概念、圆周角定理和弦切角概念以后,学生可以通过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迅速掌握弦切角定理。
(一)复习原有的关于圆周角概念、圆周角定理和弦切角概念等知识。
(二)提出新学习的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已知:AC 为
圆周角。
弦,AB 为的切线,为弦切角么所夹的弧,是AmC 所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