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理工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成性目标
【答案】生成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还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它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和生成性。
二、简答题
2.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是:
(1)需要评估。在一项课程计划拟订之前,应首先了解社会或学生的需要,作为课程开发的直接依据。
(2)课程诊断与修订。对正在形成中的课程或教学计划,评价可以有效地找出其优缺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
(3)课程比较与选择。对不同的课程方案,通过评价可以比较其在目标设置、内容组织、教学实施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的优劣,从整体上判别其价值,再结合需要评估,就可以对课程作出选择。
(4)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对一项实施过的课程计划,评价可以判定其结果,并通过与预定目标的比较对照,判断其达成目标的程度。
(5)成效的判断。一项课程或教学计划,在实施后究竟达到了哪些成效,可以通过评价全面衡量,作出判断。
3. 表现性目标的涵义与取向是什么?
【答案】(1)表现性目标的涵义:“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他区分了课程计划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教育目标:“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教学性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工具。它是在课程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这种规定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几项学习活动后,所应习得的具体行为,如技能、知识条目等;而“表现性目标”则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2)表现性目标的取向:表现性目标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于人的自由与解放。
4. 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答案】回应模式是迄今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的原因:
(1)这种模式不再单纯从理论出发,而是从关心评价结果的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任何评价,如果其结果不能为听众所接受,那么,再高明的理论也产生不了实际的效果。
(2)回应模式回答了所有其他模式希望回答的问题,包括目标达成的程度、决策、判断等。它更适合于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客观世界的现实和处于不同地位、持不同观点的评价听众的需要,它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应变性。
(3)此模式代表了评价的方向。它适应社会对评价的需要及评价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5.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是:
(1)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是各有其特殊规定的两个不同的世界。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所构成的世界。
(2)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又是内在统一、历史地统一的。这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①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
②在特定条件下,科学世界能够提升生活世界的意义。
③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是历史地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生活世界中的交往活动而实现的。
6. 为什么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答案】先行组织者在三个方面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1)如果设计得当,它们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那些可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把新知识建立其上。
(2)它们通过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说明统括各种知识的基本原理,为新知识的接受提供了一种脚手架。
(3)这种稳定的和清晰的组织,使学生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
7. 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包括哪几方面?
【答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包括:
(1)在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
(5)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机构。
三、论述题
8. 简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答案】(1)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可以归结到“公平发展”与“个
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层面。“公平发展”是指对一切人施以实质上公平的教育,是必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个性发展”的理念是指施以适于每个人的能力、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是选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在大众主义教育时代,“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根本的教育价值观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统一性。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彼此之间不存在主次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教育价值上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必修课程并不排斥选择,它同样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选修课程也不牺牲共同标准和要求,而是经由共同标准的评估保证的有力量的学习。所以,二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都是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
9. 请简单评价布鲁纳在教学理论内的贡献与不足。
【答案】布鲁纳的教学设计理论,是对“知识激增”背景下如何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作出的一种回应。他的学科结构理论,是基于“一般迁移”的理论和对学生潜能的大胆假设以及时代对教育的学术性要求而提出的,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学术性和抽象性,从而把传统教学对知识的“量”的追求转移到对“质”的概括上。其发现教学法,注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探求,从而从传统教学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动态过程的关注。布鲁纳还是一位心理学家,因而他特别强调心理学理论在教学研究中的运用。布鲁纳的这些主张,一度成为教学理论中的显学,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希望和热情。由此引发的课程改革运动,更是吸引了美国朝野乃至世界各国方方面面的注意。可以说,50~60年代教学论的繁荣,与布鲁纳在拓宽思路方面的启发不无关系。
然而,布鲁纳的教学设计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比如,对学科结构的假设缺乏更深层的认识论思考,过于偏重教学的学术性而忽视了人特别是教师因素的作用,忽视学生情意方面的发展等,这些也是造成他所倡导的课程改革运动终归失败的内在原因。
10.课程与教学评价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 你认为中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处于怎样的阶段?
【答案】(1)课程与教学评价经历的历史阶段
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以及对该领域的批判,深刻地把握了评价发展的内涵。主要表现在:
①第一代评价
第一代评价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
第一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测验”和“测量”的时期。
②第二代评价
第二代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随“八年研究”而兴起,一直持续到50年代。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