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大学教育技术综合之课程与教学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案】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做“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皮格马利翁效应让人们看到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示。

二、简答题

2. 请指出“范例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答案】“范例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其目的是掌握事例的本质特征。

(2)第二阶段,其目的在于从个案出发探讨“类”的现象,通过“个别”的迁移来把握“类”,或者对个别事例进行归类,对在本质特征上一致的个别现象作出总结。

(3)第三阶段,在上述从“个”过渡到“类”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对更本质的关系——规律性的认识。

(4)第四阶段,教学已经由对客观内容的重视转移到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方面。

3. 道尔顿计划的两条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是道尔顿计划的理论基础。

(1)“自由原则”。道尔顿计划中的“自由”意味着学生能自己计划处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克制自己的活动,由此发展自我教育能力。按照这一原则,教师应“尊重儿童”,尊重他到底”。

(2)“合作原则”,它直接来源于杜威的思想。认为学校是社会的“实验室”,应充满合作精神。认为传统的班级授课组织让学生常常生活于他的团体之外,只有上课的时间与其同伴相接触,并不能发展出真正的合作精神。

4. 简述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的含义。

【答案】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教学对话的范型。他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正像接生婆帮助孕妇依靠自身的力量分娩婴儿一样,教育者也要帮助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孕育真理、产生真理,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提问而使学生自己发现、觉悟真理的方法形象地称为“精神助产术”。

5. 简述“制度课程”的内涵和功能。

【答案】(1)“制度课程”的内涵:“制度课程”,是特定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规定并实现的合法化的学校教育内容。“制度课程”具体体现为官方的课程文件(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材、教具,等等)及这些课程文件的操作形态。

(2)“制度课程”具有两种功能,即外部功能与内部功能。

①就外部功能看,“制度课程”处于学校教育与社会的交叉点上,承担着把社会(或社区)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和限定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计划的任务。

②就内部功能看,“制度课程”实际上成为一个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管理和限定的规范框架。随着现代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制度课程”成为对众多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控制的有用工具。为了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官方规定的课程指南往往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规定得非常详细,以排除教师可能作出的与官方认可的社会需求相悖的课程变革。

6. 加涅把与学习有关的动机分为哪几种?

【答案】加涅把与学习有关的动机分为三种:诱因动机、操作动机和成就动机。

诱因动机即学生努力获取某种目标的动机,如学生期望获得师长的赞许、避免别人的责难、建立受同伴尊敬的地位等。操作动机包括好奇、探究和征服等,是一种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或内驱力,这种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类动机。成就动机是指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追求成就的品质,这也是促进学习活动发生的有效动机。

7. 简述怎样根据泰勒模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答案】(1)泰勒模式是指泰勒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必须回答的四个问题,即:

①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

②我们要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

③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

④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这四个问题被认为是课程设计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们代表了课程设计所包含的四个重要部分:课程目标的选择、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组织以及课程评价,这一模式也称为泰勒目标模式。

(2)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根据泰勒模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过程如下:

①选择和设定课程目标。根据泰勒原理,把课程目标的选择过程,归结为三种调查两重筛选,艮

a. 对学习者调查、对校外生活调查、参考学科专家对课程目标的建议

b. 运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分析调查材料。

②选择学习经验。按照泰勒的设想,由于经验涉及学生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教师可以通过

安排环境与构建环境向学生提供“学习经验”,以激发所期望的某种反应。由此“校本课程”应该突显出“提供学习经验”与“提供教材”的区别。同时应该注意的是,选择“学习经验”并不是意味着废除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同学生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一部分。

③组织学习经验。关于校本课程的组成原则,依照泰勒原理,大致分为三个层面:

a. 不同学习经验领域层面;

b. 在同一个学习经验领域内,课程结构形式至少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每个学习经验领域,作为独立的单位(一门独立的课程)。

c. 以各门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为基础的划分。

④评价结果。学校必须要基于自己课程实践,创造性地进行校本课程的评价。做到:

a. 外部评价转向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要求学校加强课程开发的责任感、针对性和适应性,这这就要求在对待校本课程的评价上,要转向内部评价。

b. 重过程而非结果。校本课程不是外在于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而存在,它本身就内涵地要求课程与教学统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组织校本课程教学的过程。

c. 校本课程评价的对象应该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分析、对校本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

三、论述题

8. 举例划分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的几种形态,并说明各自的可行性。

【答案】根据学科课程综合的程度不同,可以把学科本位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二种形态。

(1)相关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例如,物理、化学、数学在某些主题上的联系。相关课程可以克服分科课程彼此封闭、各自为政的缺陷。通过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彼此整合起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当教师也可以彼此配合,避免对知识的不恰当的重复。

(2)融合课程是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融合之后原来学科之问的界限不复存在,如物理、化学、生物融合为综合理科。融合课程并非原先的几门传统学科的拼盘或混合,而是打破或超越了被融合的各学科的固有逻辑,形成了一个新的有机体。但从课程实践看,融合课程存在许多障碍。这不仅是不同学科内容本身的关系问题,而且,每一门学科所代表的是某一群体的利益,学科融合会打破业己确立起来的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平衡,导致利益冲突。

(3)广域课程是指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广域课程在其出发点上与融合课程存在某种相似,但融合课程的范围主要限于与学科有关的领域,而广域课程则不仅包括与学科有关的领域,人类的所有知识与认知的领域都可以被整合起来。广域课程的公认缺陷是存在对学习内容浅尝辄止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