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832土地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利用计划

【答案】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主要由农、林、牧业生产用地计划、建设用地计划和土地开发计划组成。根据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管理的特点,可对计划内容作出调整,如为了控制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的速度,可以编制农业结构调整用地计划。依据土地利用计划的性质,可分为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和土地保护等计划一体规划,制度。

2. 土地用途管制

【答案】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规定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用途利用土地的

3. 土地

【答案】土地是由地球上的生物、空气、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成果所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其中各项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土地的功能。土地不仅是一个自然综合体,还是一个社会经济综合体,同时土地也是一个历史综合体。

4. 垦殖系数与森林覆盖率

【答案】垦殖系数又称垦殖率,是指土地经过开垦变为耕地种植农作物。一定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土地垦殖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土地垦殖率=

土地垦殖面积/总土地面积×100%。垦殖率即垦殖系数是反映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

森林覆盖率也称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5. 土地资源管理学

【答案】土地资源管理学是以研究协调控制“人和土地”这个大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使之

,放大其生产能力以达到充分、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一门科学。产生系统效应(组合效应)

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包括土地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具体可分解为:土地数量管理、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地权管理、土地法律管理、土地经济管理、土地生态管理、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监督等项内容。

6. 回归预测法

【答案】回归预测法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己知值来推断预测变量的数值,因而是通过表明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应用回归预测法同时需要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相互关系密切的同时序列,如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的耕地面积与

,但这种相关不能农作物产量的时间序列。这两组时间序列之间应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表达成完全确定的函数式。

二、简述题

7. 何谓环境和环境问题?

【答案】(1)环境

环境就是围绕的疆界,即中心事物所存在的空间以及位于该空间中与该中心事物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土地环境是一个多相(液、固、气相)、多元(高原、洼地、水体单元)、多介质(大气、水、土、矿藏、生物等)和多层次(聚落、地理、地质、星际)的庞大复杂的综合体。环境中的物质包含液相、气相和固相三相物质。环境的结构单元有高地单元、洼地单元、水体单元等多种单元。环境是由大气、水、土壤、矿藏、野生生物等多种介质所构成,又分为星际环境、地质环境、地理环境和聚落环境等层次。

应当指出,我们所研究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即人类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的空间及该空间中与人类生存、发展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物质的总和。人类环境则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物质循环、能量传递和信息传布是环境的三项基本要素。

(2)环境问题

又称为环境危机,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者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人类环境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难。环境问题的类型:

①第一类环境问题

又称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界本身固有的不平衡性如火山、地震、台风、暴雨、冰川等造成的环境问题。制止这类环境问题影响是人类所不能的。

②第二类环境问题

又称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分为两类: a. 自然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渍化,潜育化,生态平衡失调,天气、气候异常等等;

b. 环境污染,由于人类向环境排放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和能量,以致使环境发生了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和降低、恶化生活质量的有害变化的现象。

8. 如何衡量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的合理性?

【答案】(1)土地资源由于它的稀缺特征和用途的可选择性,它会流向各种可被选择的用途,并在各种用途上发挥着资源的效率,实现资源的价值,这就是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2)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必需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即合理分配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应当从国民经济整体的高度,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项效益综合的角度来研究解决。在权衡利弊得失时,既要考虑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方案的正面效益,同时也要估计方案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最终达到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目的。

(3)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的实质是协调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比例关系。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是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也是土地资源利用管制的核心。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土地功能需求存在差异,加上我国人多地少和土地资源稀缺的特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伴随着土地资源在部门间的分配和再分配。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即第一和第二、三产业部门用地,也即是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或称建设用地之间的数量比例结构,而农业用地中主要是耕地,所以,一定意义上讲,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的实质就是协调好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

9. 何谓管理、管理要素和性质?

【答案】(1)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具体来讲: ①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③管理是围绕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活动。这叮层意思实际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和特征。 (2)管理要素

①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即由谁来进行管理。管理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拥有相应的权威和责任,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即管理者。土地管理主体是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②管理客体

,另一管理客体即管理对象。人们把管理对象分为一类如人、财、物即管理活动中的“硬件”

类为时间和信息,即管理活动中的“软件”。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所辖行政区域内的全国土地。

③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即管理所达到的目的。土地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社会、经济、生态最大化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