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29土地管理学(含土地经济学)之土地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水土流失

【答案】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2. 可持续发展

【答案】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主要原则有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 土地统计管理

【答案】土地统计管理就是运用土地统计力法,借助于数字和图件系统地记载各土地使用单位和各类用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情况的土地资源管理形式和手段。由于统计的任务、内容和方

法的不同,土地统计可分为原始统计和年度统计,两者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统一的土地统计过程。

4. 全球定位系统

【答案】全球定位系统又称GPS ,是英文GlobalPositioningSystem 的缩写,它是一种定时和测距的空间交会定点的导航系统,各项全球用户提供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GPS 系统包括空间部分(GPS 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

5. 土地转让

【答案】土地转让是指土地所有人将土地所有权有偿或无偿地转移绘他人。土地转让行为只能发生在土地私有制的社会里,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土地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因而不允许土地转让。但是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受让人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而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或集体。

6. 土地资源

【答案】土地资源是指可以利用而尚未利用的土地和已经开垦利用的土地的总称,除此之外,还包括这些类型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土地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他农业自

然资源(水、气候、生物)赋存和依附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如宜农土地资源、宜林土地资源、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等。

二、简述题

7.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与抵押有哪些法律特征?

【答案】(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的法律特征

①出租的主体是国有土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

即可以是政府直接出租,也可以是享有土地使用权的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其他使用者的行为。政府直接出租土地使用权的有偿供地方式,即政府直接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用地者使用,并由用地者按年或月支付租金。这是国有土地所有者出和土地使用权。另外一种土地使用权出租是享有土地使用权的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和赁给其他使用者的行为。

②政府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承租人必须按照出租合同规定的条件使用土地

在土地使用者出租的土地使用权中有两种土地使用权,一种是出让土地使用权,这种使用权的享有者必须按照出让合同的要求,在完成规定的开发任务后方可出租士地使用权。另外一种是划拨土地使用权,这种土地使用权的享有者需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补办出让手续或与政府签订有关文件后方可出租土地使用权。

③出和是有期限的

出租期满后承租人应按要求返还其承租的土地,包括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承租人在租赁期限内有权使用土地,但无权处分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中的处分权能仍归出租人享有。

(2)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法律特征

①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债权人并不占有土地使用权,债务人保留对土地使用权的占有。 ②土地使用权担保的债务一经偿付,土地使用权在法律上的转让便立即失效。但如果抵押人到期未能履行债务或者在抵押合同期间宣告解散、破产的,抵押权人有权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抵押合同的规定处分抵押财产,抵押权人对处分所得有优先受偿权。

③对于单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不允许抵押,只在因为房屋抵押时才允许随房屋一起抵押,并且缴纳土地使用叔出让金是抵押权人实现划拨土地抵押权的先决条件。

④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实现是以土地使用权为抵押标的的抵押行为发生的过程。无论是抵押权的设定,还是抵押权的实现与消灭,都是通过土地使用权抵押合同的签订与实现而完成的。

8.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程序及其简要说明。(注:给出简要图示)

【答案】(1)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这些特定利用类型可以是土地利用大类如旱作农业、牲畜生产和森林等,或者更详细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以花生和高粱为基础的旱作、灌溉水稻生产或冷杉人工软木林。适宜性按每种利用类型分别进行评价、分类和表述。

(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程序可以分为以下5个步骤(见图)

图 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程序框图

①评价系统的拟定。

土地适宜类分为:a. 宜耕土地类b. 宜园土地类c. 宜林土地类d. 不宜土地类;

土地适宜等分为:a. 高度适宜等b. 一般适宜等c. 勉强适宜等。

②评价对象的选择。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做到省时省工省费用,且达到质量好、准确度高的要求,通常应进行评价对象的选择,即根据评价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参与评价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③评价因素的选择及其指标分级。评价因素的选择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关键性步骤。参评因子的选择的科学和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评价工作量的大小。

④评价因素权重测定。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每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有些所起的作用很大,有些所起的作用很小。因此,要对各个权重加以确定,以使结果更加科学化。

⑤评价单元土地适宜等的确定。在评价单元土地适宜类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土地适宜的等级做出评价,即土地适宜等、宜耕、宜园、宜林三个土地适宜类均分为三等,即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而不宜土地则不分等。

9.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是什么?

【答案】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讲,农业土地利用可从土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经济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1)土地开发程度

①垦殖系数。用以表明某地区或某企业的土地开发程度及种植业发达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