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832土地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利用结构
【答案】土地利用结构是由土地利用和结构两种要素综合而成的整体,是为了解决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这一问题而在对供选方案优化的基础上加以确定的一个系统。土地利用结构的实质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2. 土地资源
【答案】土地资源是指可以利用而尚未利用的土地和已经开垦利用的土地的总称,除此之外,还包括这些类型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土地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他农业自然资源(水、气候、生物)赋存和依附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如宜农土地资源、宜林土地资源、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等。
3. 垦殖系数与森林覆盖率
【答案】垦殖系数又称垦殖率,是指土地经过开垦变为耕地种植农作物。一定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土地垦殖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土地垦殖率=
土地垦殖面积/总土地面积×100%。垦殖率即垦殖系数是反映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
森林覆盖率也称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4. 水土流失
【答案】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5. 土地统计管理
【答案】土地统计管理就是运用土地统计力法,借助于数字和图件系统地记载各土地使用单位和各类用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情况的土地资源管理形式和手段。由于统计的任务、内容和方
法的不同,土地统计可分为原始统计和年度统计,两者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统一的土地统计过程。
6. 回归预测法
【答案】回归预测法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己知值来推断预测变量的数值,因而是通过表明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应用回归预测法同时需要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相互关系密切的同时序列,如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的耕地面积与
,但这种相关不能农作物产量的时间序列。这两组时间序列之间应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表达成完全确定的函数式。
二、简述题
7. 简述地价的特点。
【答案】(1)地价格是关于土地权利利益的价格
土地是一种财产,能给人们提供恒久的产品和服务,而这种产品和服务的获得都伴随着土地权利的限定。因此,土地买卖实质上是一种则一产权利的买卖,人们购买土地并不是要购买土地本身,而是购买土地获得收益的权利。
(2)地价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不依生产成本定价
由于土地是一种自然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没有价值,因而其价格也就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既然土地不是劳动产品,也就无所谓生产成本,所以,土地价格也就不会以土地价值或生
产成本为依据。这意味着,在对土地估价时估价人员的主观因素对土地价格的高低有很大的影响。
(3)地价主要是由土地需求决定
一般商品的市场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该商品的市场价格,然而,土地却不同,在宏观上土地的实质供给(即自然供给)是不能改变的,土地的经济供给弹性也很少。因此,相对于需求而论,土地供给的变动总是小的。这样,土地市场价格就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当社会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大时,地价不断上涨; 反之,当社会或某一地区人口减少、经济衰落,人们对土地的需求减少时,地价就下跌。当然,从微观上看,在某一个具体地域性市场上,土地的供给是可变的,特别是对某一购买商而言,在某一价格水平下,它可以在众多的土地供给中选择自己所需土地。
(4)地价呈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人地比率不断增大,社会对土地需求日益扩大,从而使地租有不断上涨的趋势,也即土地的社会利用效益愈来愈高。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意味着高技术、高投资的产业日趋发达,工人的劳动总量在生产中的比重日趋缩小,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在提高,这使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从而导致利息率有下降的趋势。地租的上升和利息率的下降,也就决定了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
(5)土地价格大多是随个别交易而形成,一般没有统一的市场价格
在理论上,可以根据土地的供给和需求来确定土地的市场价格,但是,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它无法像其他产品一样可以到处流动,因而使土地市场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这样,土地几乎不能在统一的大市场内流动,不能形成统一的市场均衡价格。同时,在各地域性市场之间,土地
价格很难相互影响,所以,土地价格一般是在地域性市场内根据其供求情况,交易双方当面论价成交。
8. 简述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报批程序。
【答案】(1)事先预报。出让方案初步确定后,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批准权限需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预先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出让地块的位置、面积、利用现状、出让年限、规划用途、出让方式、地价评估、效益测算等。
实行预报制度的目的主要是让上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及早了解情况,从而参与出让地块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论证,帮助指导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出让前期工作。同时也为以后的报批加快审核进度、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2)拟词方案。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在向上级土地管理部门预报后,就要会同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共同拟订出让地块具体方案,包括面积、年限、出让金底价、使用条件等,编制一系列相关文件。
拟订方案是出让前期下作,涉及面广,土地管理部门应争取有关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在意见不一致时,由政府出面协调解决。
(3)正式报批。出让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可按照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权限,向上级人民政府正式报批,同时附具相关材料,如《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呈报表》、《出让土地使用权合同(草本)》等。
对报送的出让方案,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应负责审核,之后报人民政府批准。
(4)组织实施。出让方案经有权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具体实施程序依出让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由于出让合同草本已经上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因此,正式签字后的合同无需再报批,即可生效。
(5)备案建档。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批准出让后,市、县土地管理部门需向上级土地管理部
,同时向批准出让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增报正式签订的门填报《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备案表》
《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副本和出让地块登记卡复印件。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今后查阅,同时便于上级人民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9. 何谓环境和环境问题?
【答案】(1)环境
环境就是围绕的疆界,即中心事物所存在的空间以及位于该空间中与该中心事物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土地环境是一个多相(液、固、气相)、多元(高原、洼地、水体单元)、多介质(大气、水、土、矿藏、生物等)和多层次(聚落、地理、地质、星际)的庞大复杂的综合体。环境中的物质包含液相、气相和固相三相物质。环境的结构单元有高地单元、洼地单元、水体单元等多种单元。环境是由大气、水、土壤、矿藏、野生生物等多种介质所构成,又分为星际环境、地质环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