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开放和文明程度得到相应的提高,与此相适应,中国妇女的受教育机会和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同时,社会体制也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过程中,经历着剥离旧体,重铸新躯的痛苦嬗变。作为生活在其中的女性群体,承受着全方位和多元化的冲击,传统与现代、事业与家庭,诸多矛盾纠缠扭结在一起,使得她们不得不面对来自自身内部的和外部的各种冲突。如何帮助她们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同时为女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女性成就动机的研究涉及到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层面。以麦克里兰(社会成就动机论)、余安邦、杨国枢("个我-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模式)以及霍纳("女性成功恐惧"理论)为代表的宏观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成就动机的特点,文化动因及其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关系。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和学界的自觉。在关于成功恐惧的宏观研究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不足在于,研究者虽然承认并注重文化的相对性对于个体的影响,但是没有给予亚文化以足够的重视。同时,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但是现有的研究并没有特别关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环境当中,且心理特质和思想观念也正处于形成期的年轻女性群体。关于成功动机的微观研究,其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和韦纳。阿特金森与韦纳的理论视角虽然独特,但仅从认知角度对成就行为做出解释却有失偏颇。因而,对于影响成就动机的非智力因素及其与成就行为的关系研究尚需深入。 成就动机、性别角色态度、成功恐惧与成就行为各自关系的研究已经较为普遍,但是将成就动机、性别角色态度、成功恐惧三者联系起来,探究这些因素的内在关系,以及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在这方面的研究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空间。 由于专业的缘故,外语院校的女大学生更多地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熏陶,在成就动机和性别角色态度等心理特质上自有其跨文化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针对她们的研究同时兼具了文化的针对性和跨文化特点。同时根据以往的研究 ,作为女性的一个亚群体,女大学生普遍存在"成功恐惧"心理倾向,而"成功恐惧"反映了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结构的复杂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具有鲜明的亚文化特质,身处不同文化影响之下的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其成功动机、性别角色态度、成功恐惧以及学业成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以使关于成功动机的研究更具文化和群体的针对性。 但是,由于时间和其他客观条件所限,同时囿于笔者的知识水平,本研究并未涉及外语专业的男大学生,这是本研究存在的一个不足。这个不足当留待以后弥补。 本研究依照分层抽样原则,以外语院校449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就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学业成绩的大学生在成就动机、性别角色态度、成功恐惧以及学习成绩诸方面的表现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它们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1.在成就动机方面,班干部追求成功的动机显著高于非班干部,而在避免失败的倾向上并无显著差异。不同专业女大学生成就动机差异显著,英文学院女大学生在追求成功上显著高于商学院,二者在逃避失败上无显著差异。 2.在性别角色态度上,不同生源的女大学生在性别刻板印象上差异显著,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高于来自城市和城镇的女大学生,而城市和城镇的女大学生之间在性别角色态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不同家庭背景的女大学生在性别刻板印象、家庭内角色态度上有差异,家庭环境中受教育程度低者更倾向于传统。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在性别刻板印象和家庭外性别角色态度上均显示为高年级高于低年级。在学业成绩差异方面,学业成绩低者较学业成绩高者显著倾向于传统角色。 3.在成功恐惧的研究上,班干部在家庭生活上的恐惧程度较非班干部高,在工作压力上,非班干部者的恐惧程度高于班干部。不同专业方面,商学院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恐惧程度较英文学院高。不同生源方面,城市学生在人际关系恐惧上较城镇和农村学生高。不同家庭背景上,家庭受教育水平低者对家庭生活的恐惧较高。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在交友和配偶相处上的恐惧程度表现为高年级较低年级高,在工作压力、生活情趣、人际关系上,二、三年级较一、四年级高。 4.追求成功与家庭生活恐惧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与工作压力恐惧呈显著的正相关。逃避失败与成功恐惧存在广泛的正相关。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就动机和追求成功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家庭外性别角色态度与追求成功呈正相关,性别刻板印象与追求成功呈现负相关,家庭内性别角色态度与追求成功呈负相关。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功恐惧呈正相关。家庭外性别角色态度与家庭生活恐惧、交友择偶恐惧、配偶相处恐惧、生活情趣恐惧呈负相关,性别刻板印象和家庭内性别角色态度与家庭生活恐惧、交友恐惧、配偶相处恐惧、生活情趣恐惧呈正相关,而与工作压力恐惧呈负相关。学业成绩与成就动机和追求成功呈正相关,而与性别刻板印象及家庭内性别角色态度呈现负相关,与家庭外性别角色态度呈现正相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