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变态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人格障碍概念的演化历史。
【答案】人格障碍英文原称作“性格障碍”, 与文艺作品的发展有关。人格障碍引起现代医学的重视始于19世纪初,如Prichard 曾于1835年提出“悖德狂”概念,认为这类人的精神失调表现在情感、性情和习惯方面;他们心灵中的道德观念和正义原则被高度歪曲和败坏,其自我控制能力丧失或发生严重缺陷。
K.Schneider 在20世纪初以病态人格来表示与现在“人格障碍”类似的概念。他认为这类人具有特殊的人格,但不能归于精神病范畴之内。现代心理学家则代之以“非精神病型人格障碍”这个名称。
在早期研究中,人格障碍曾主要指反社会人格这一类型。直至20世纪60〜70年代,反社会行为才被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格障碍类型,而与人格障碍的概念相区别。
多数人格障碍者并不主动求医,所以对人格障碍发病率的统计较困难。
2. 酒精滥用与依赖的后果是什么?
【答案】饮酒过度,血液中酒精浓度超过一定含量,就会抑制延髓中枢,可能导致个体因呼吸衰竭而死亡。酒精中毒
后出现多种躯体症状,如导致肝功能异常,肝硬化,脂肪肝,性功能异常和脑萎缩等。在妊娠过程中,酗酒可致胎儿畸形。
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抑制性的。它使神经系统从兴奋到高度的抑制,严重地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酒滥用与酒精依赖者脑萎缩的程度和临床症状的轻重与饮酒量及饮酒时间呈正相关。
长期饮酒不仅形成依赖性,而且会导致精神障碍出现。
急性酒精中毒往往不仅对个人而且对社会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长期的慢性饮酒不仅会产生与急性酒精中毒类似的后果,更严重的是造成人格的病理性变化。
3. 如果你来到一个精神病院工作,你的任务是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尽快康复并保持病情的稳定,你会从哪些方面考虑开展工作?
【答案】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1)治疗前期以药物治疗为主,通过心理治疗,如CBT 疗法,增加患者对药物的依从。
(2)当病人的病情好转,症状变轻时,可逐渐过渡到以心理治疗的为主,同时不能中断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目的是:
①增强病人对药物的依从和建立适应性行为。
②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应激。例如帮助病人重建认知,矫正不适应行为,用阳性强化法建立积极行为等。
③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为出院作准备。
a. 认知训练。目的是提高病人的注意能力与技巧和抽象能力。
b. 对社会的理解。目的是提高病人分析社会、生活中各种信息的能力。
c. 交谈。目的是提高患者的交流技巧,训练病人对问题的注意力和领悟力。
d. 社交技能。目的是训练和提高病人的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树立正确的、适应社会的行为规范,重建病人的自我保护及应对困难处境的能力,包括生活技能的培训、工作技能的培训、社会技能的培训。
e. 人际间问题的解决。目的主要是提高病人解决人际矛盾的能力。
(3)对患者家庭进行干预,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①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科学的真实的知识。
②服用药物对于控制疾病、使病人能正常生活是必须的。
③病人回到家后减少其在家庭中的应激体验,减少家庭内的敌对、过分卷入和批评。
④鼓励受到精神分裂症影响的家庭参加支持团体以减少家庭成员的被孤立感和羞耻感。
4. 你赞同一定限度的节食吗?节食与进食障碍的关系如何?
【答案】(1)赞同有限度的节食。尤其是对于超重的人来说,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当的节食有利于身体健康。任何事情都有限度,一旦过度会引起不良后果。
(2)—般说来,节食是进食障碍的开端。
①神经性厌食症分为两类:限制型,即通过节食以减少热量摄入。他们严格限制吃入食物的数量,并且控制摄入的热量;暴食一泻出型,即依赖泻出以限制热量摄入。节食促使体重下降,这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节食行为,若个体由于种种原因恐惧肥胖,对苗条的期望过高,可能会导致神经性厌食症,持续过度节食或由于导泻使体重过轻,健康受损。
②贪食症一般始于因为追求苗条而开始的节食行为。在早期个体节食并吃低热量食物,随后对饮食的严格限制变成了对食物的“强迫性”关注,开始吃原本禁止自己吃的食物,而且有些人开始狂吃能够得到的任何食物。暴食之后,病人会采取补偿行为。尽管神经性贪食症病人也很厌恶自己的行为,但对发胖的强烈恐惧使他们坚持这样的泻出行为,这种模式会持续进行。
5. 抑郁发作的特征性表现有哪些?
【答案】(1)抑郁心境。几乎所有的抑郁症发作病人都报告有某种程度上的不快,从轻度的抑郁到极度的无助感。
(2)在平常的活动中丧失兴趣和乐趣。无论个体以前喜欢干什么,现在他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了。
(3)食欲紊乱。有的抑郁症患者的食欲很差,体重减轻;有的则食欲增加,体重增加。
(4)睡眠紊乱。最常见的是早醒后不能重新入睡,有人表现为入睡困难或整个夜晚中不断醒
来,另外一些人表现为睡得过多。
(5)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迟缓性抑郁的病人看起来非常的疲乏,姿势经常是停滞的,运动缓慢而审慎,说话声音低沉、犹豫不决,在回答提问前有长时间的停顿;激越性抑郁的病人不断地活动,不知休息,不停书写,走来走去,不断呻吟。
(6)精力减退。抑郁症患者的动机减退,常伴有明显的精力水平的降低。
(7)无价值感和内疚感。抑郁症患者常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这种无价值感常伴有深刻的内疚感,抑郁症患者看起来似乎在拼命地寻找自己做错事的证据。
(8)思维困难。抑郁症患者总是犹豫不决,他们常报告说思考困难,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减退。
(9)欲死亡或自杀的想法。抑郁症患者总是反复想到自杀,认为这样就解脱了,并且这样对大家都好。
(10)其他的抑郁发作症状。抑郁症患者还可能出现妄想和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6. 如何看待评价心理异常的不同标准?
【答案】心理异常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不能脱离情景因素,所以对于心理异常的界定比较困难,不同的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界定心理异常现象的标准。
(1)Barlow 和Durand 提出的标准:
①心理上的失调;
②感到痛苦或受到损害;
③非典型性的反应。
(2)Nevid , Rathtus 和Greene 提出的标准:
①不同寻常的行为;
②社会不能接受或打破社会常模的行为;
③对现实的感知或解释是错误的;
④个体处于明显的痛苦之中;
⑤行为是非适应性的或是自我挫败式的;
⑥行为是危险的。
(3)张伯源、陈仲庚提出的标准:
①以个体的经验为标准:涉及出现问题的人自己的主观感觉不良和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
②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
③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医学模式常用的标准;
④统计学标准:以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
(4)专业人员的标准:
目前专业人员使用的是对心理障碍的医学诊断分类描述体系,在中国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 ), 在美国有《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 ),世界卫生组织则有《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