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社会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它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原因,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来自人们的基因,可以遗传。②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③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其影响因素包括:①文化因素;②情境因素;③家庭成员的行为;④学校、同伴与媒体的影响;⑤受助者特征;⑥助人者特征等。
二、简答题
2. 简述领导者的心理影响力。
【答案】领导者的心理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和改变事物、他人心理和行为状态的力量。影响力是一个矢量,可以通过方向和大小两个指标来衡量。影响力是领导有效性的关键,也是领导者具有领导能力的标志。领导者的影响力可以分为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1)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是社会、组织赋予领导岗位的,具有强制性,迫使被影响者服从。强制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如肉体折磨、经济制裁、心理挫折、消息封锁、舆论围攻等。权力包括暴力和威胁。权力影响力来源于群众的统一意志。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来源于他对群体内的资源的控制,其中包括物质资源控制、社会资源控制和精神资源控制,而这些正是群体成员们所需要的。
(2)非权力影响力是领导者自身具有的、对人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是建立在信服和敬佩的基础上的。构成非权力影响力的因素有四个:
①品格因素,主要包括付出、使命、上进、道德、品行、作风。优良的品行使人产生由衷的敬爱感,能吸引或诱导人去仿效;
②智能因素,包括知识、技术、智力和能力,具有较高水平智能的人一般具有较强的非权力影响力;
③感情因素,感情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人与人之间特别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关系,能使人产生亲切感;
④领导艺术,即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创造性方式、方法,
又称为领导技巧。
3. 分析群体中人际关系及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群体中人际关系及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感情投资
感情投资是对人倾注真挚、炽烈的感情,舍得在密切感情方面花本钱、下功夫,以争取人心,更好地发挥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对于群体中的领袖人物来说,运用感情投资法能密切干群关系.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心理吸引
心理吸引法是创设一种“心理磁力场”,设个吸引的中心,就能吸引群体成员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这种心理“磁力”,可以是众望所归的个人,可以是催人奋起的目标,也可以是良好的物质、精神生活环境。
(3)深层了解
人们的交往是由浅入深的。礼仪交往,互相关照;功利交往,促使事情办成;感情交往,建立一定友谊;思想交往,成为知己。心理动力学认为,深入了解别人,是要经过一定层次的。
(4)中和互补
人们之间互有差别,互有需求,互有补偿,相互接近,逐渐中和,成为好朋友,使群体达到和谐的状态。中和互补,使各自有所放弃,互相有所补充,如同学们学习上互相帮助,同事们共处互相协作,朋友们生活上互相关照等。人们互相交往,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就可以取长补短,将短变长,相互得益,增进友谊。
(5)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同志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其实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同样可以运用这个方法。人们交朋结友,只要政治原则、基本倾向相同。
(6)排难解纷
朋友之间遇到了困难,在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助他排难解纷,表示同情和支持,最能获得对方的感激,最容易结成亲密的友谊。
4. 印象形成中的三种信息整合法则是什么?
【答案】个体只有接收到大量有关他人的信息刺激之后,再对其进行处理,才能形成一种印象。整合信息的三种法则分别为:
(1)平均法则
平均法则(average principle )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倾向于接受到信息后对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例如现在有两个人,如果让某人在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他们的品质进行评价,甲机智、学识渊博、沉着、自信,给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乙除具有上述品质外还有坦率、不讲究衣着两个特点,对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3、-2。那么,根据平均法则,甲的得分是(4+4+2+3
)4=3.25,乙的得分是
甲的得分比乙的得分多,因而此人对甲的印象更好些。
(2)叠加法则
叠加法则(additiveprinciple )认为人在形成印象时倾向于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根据这一原则,上述甲、乙两个人的总分分别为13分和14分,乙的总分更多,因而对乙的印象更好。可见,平均法则和叠加法则有时是相互矛盾的。一系列实验证明平均法则更正确。
(3)加权平均法则
信息的加权平均(weightedaveraging )是指人们倾向于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即人们根据平均法则去形成印象,但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例如,当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时尚”。
5. 犯罪行为是怎样出现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1)犯罪与受害者、无关者
犯罪被害人是犯罪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犯罪被害人的自身特点、经济状况、语言与姿势、表情与动作、态度与行为等则是犯罪刺激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犯罪动机是在这些刺激的作用下形成、增强和支配犯罪行为的。
犯罪者的行为也会对其本身造成刺激,导致犯罪行为的延续、加强或者中止。如果犯罪由二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那么这两个人之间会彼此构成行为情境和刺激。
被害人和犯罪人之外的人也会影响犯罪者的决策和行为。如果第三者的存在阻碍犯罪行为,或使犯罪行为败露,那么第三者很可能成为犯罪者攻击的对象,引发新的犯罪动机;如果第三者较多,而且均无动于衷,犯罪者可能会有恃无恐,继续犯罪行动。
(2)犯罪与环境因素
环境指与犯罪者和犯罪行为具有关联的事和物,是犯罪决策和行为的时间和空间。影响着犯罪动机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实施、增强或者减弱、中止。犯罪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犯罪倾向只有受到诱因刺激,才能变为现实状态,形成指向特定目标的犯罪动机。环境中的刺激物即具有诱因功能。常见的环境诱因包括:金钱外露、室外放物、室内无人、财物被委托保管、幼儿单独外出。
②犯罪行为与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等有关。犯罪常发生在具备有利条件如社会监督较为薄弱的地方进行。
③时间是重要的环境因素。犯罪者往往选择犯罪环境最为优越,犯罪行为最易成功,或者最难被他人发觉的时机。
④环境也影响犯罪手段。有些犯罪行为可以事先策划多种手段,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则必须根据所处环境而灵活变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