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F164社会心理学综合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基本归因错误

【答案】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个体在进行归因时,经常会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人所处情境的重要性的现象。产生基本错误归因的原因包括:①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结果的影响;②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因于行动者,而忽略其环境背景。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还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当人们评价他人时习惯于作内部归因,而对自己进行评价时,习惯作外部归因。

二、简答题

2. 请举出一些事例,说明态度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态度(attitude )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与作用。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人们对维护自身立场所持的态度会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例如,在观看我们所在的大学和其他大学两校队足球赛时,总感觉其他大学球队犯规次数比裁判实际上指出的要多,这就是维护自己学校荣誉的立场和期望本校球队获胜的积极态度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的例证。

(2)态度影响耐力。当对所属群体的效忠态度被激起时,人会表现出巨大能量与挫折耐力。例如,历史上许多爱国者与革命者之所以能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与不怕牺牲的精神,都是和他们具有崇高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效忠态度分不开的。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例如,许多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意义,对学习活动怀有兴趣,于是对学习采取认真、积极的态度,最终会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学习材料。否则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例如,人们对工作若感到比较满意,形成了积极的工作态度,则一般会提高工作效率。而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员工,由于其它动机(如为了维持生计、受人尊重或自我表现等)的支配,往往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对工作的态度与生产效率之间并无必然的相关;但如果整个群体都较了解工作的意义,对工作有积极的态度,比持有消极态度的群体会有更高的效率。

3. 简述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他们从三个方面阐述

了这一理论:

(1)酬赏与成本

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Foa 等人通过分析人际关系中的酬赏问题,找出了六种基本酬赏: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和服务。他们还发现,这些酬赏可从两个维度加以分类:一是特殊性:指酬赏的价值大小由提供该酬赏的特殊人物所决定,如爱的价值,或更为具体的如拥抱与吻的价值,几乎全部取决于提供的人是谁。二是维度为具体性;指有形的、能看到、嗅到、摸到的东西,以及非具体性或象征性的东西,如忠告或社会赞许。

社会交换中的成本是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随着冲突和责难等,这些成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必须付出的。

(2)交换结果评价方式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随时记下从某个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酬赏和付出的成本,并且看重从该人际关系中所能获得的整体结果的有利(酬赏大于成本)与不利(酬赏小于成本)。用公式可以表示为:交换的总体结果=获得的酬赏一付出的成本。人们在对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采用两种比较标准;

①绝对的比较标准:指个体认为自己从某种人际关系里应该获得的结果的量有多少。

②相对的比较标准:指从某一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结果是优于或劣于另一个当时也可以获得的人际关系。

(3)公平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只有在人们觉得社会关系很公平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作为社会交换理论分支之一的公平理论便强调人际关系的公平性。该理论有三个假设:一是假设彼此有关系的一群人总是企图使他们的行为结果获益最大。二是假设团体会发展出一套如何将酬赏依比例公平地分给所有有关人员的规则,以便使团体酬赏达到最大。三是假设当个体感觉到某一人际关系不公平时,会感受到某种压力的存在,促使他采取行动以恢复公平。

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们使用均等原则、各取所需原则、平等原则决定人际关系是否公平。

社会交换理论被广泛地用于解决人际冲突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其中最有用的是在协商方面。

4. 罪犯在审讯过程中有哪些心理活动,审讯者应该如何审讯?

【答案】(1)审讯情境下的受审者心理反应

在审讯环境下,受审讯者会出现与其他情境下不同的社会心理反应。

①处罚恐惧与心理盔甲

几乎所有犯罪者都担心受到处罚,这是他们在审讯情境中的注意中心。他们此时的行为都与避免处罚、消除恐惧有关。如果认为回答提问会露出破绽,就在心理中装上一具盔甲,对所有提问都一概阻拦和抵抗。

②防御计划

几乎每个受审者都制定掩盖犯罪行为的防御计划。比较简单而有效的防御计划是保持沉默。比较复杂的防御计划是编造情节。更为复杂的防御计划是几个案犯之间订立攻守同盟。防御计划的特征包括:一是一厢情愿,出于主观臆断和主观愿望,或过于保守,或过于乐观;二是编造的情节具有不和谐性。

③服从证据

绝大部分受审者在证据面前都会受到震慑,哑口无言,原来借以狡辩的理由和侥幸的幻想一概被打破,挖空心思制定的防御计划也会动摇,只好低头认罪。受审者也对与证据有关的事物和“准”证据敏感。犯罪者会因心虚而交代罪行。

④压力回避

犯罪者在受审过程中会感受到强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一是来自外部的审讯环境、事实证据;二是来自内部的谎言与事实不和谐、交代与抗拒的心理冲突。压力作为一种强烈的痛苦和折磨,会使压力耐受力较弱者为缓解眼前痛苦而放弃对长远后果的考虑,从而供认罪行。犯罪者的心理防线往往因为内部压力而崩溃。

(2)如何审讯

①审讯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尽量做到因人施审;

②允许被审者思考,不轻易打断其思路;

③注意缓和审讯时的紧张气氛,减轻被审者的心理压力;

④善于发现、指出被审者供述中的遗漏之处和识别与事实不对之处;

⑤提供线索,帮助被审者理清思路,启发回忆;

⑥提问时用词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⑦审讯前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

⑧态度和蔼,避免简单粗暴和刺激性语言;

⑨避免暗示性的提问方式,防止指供、诱供等。

此外,执法人员认为应该讲究审讯环境的布置和安排,服刑人员则把这些看得无关紧要。

5. 从众有几种类型?

【答案】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三类:

(1)真从众

这种从众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于群体,是个人与群体最理想的关系。它不引起个人心理上的任何冲突。

(2)权宜从众

权宜从众是指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权宜从众由于外显行为同内心观点不相一致,个人处于认知不协调的状态。人们既无法脱离群体,又必须从众时,心理上的调整全趋向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