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去个性化
【答案】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中因丧失个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责任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无理智状态。此概念由费斯廷杰于1952年提出。它可使人处于个性化状态的原因有:①匿名性。在临时聚成的群体中,个人的身份特征不为他人所知,行为上的约束力减少。②责任感丧失。在集群情境下,个人往往把行为后果推卸到群体身上,不像平日单独行动时那样考虑自己的责任。③情绪感染。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表现出与其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④极端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⑤药物、酒精或催眠等。
二、简答题
2. 简述对应推论理论。
【答案】对应推论理论是由琼斯和戴维斯在海德古典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关于寻找行为结果与其意图、人格特质之间对应关系的一种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外显的行为总受特定的意图支配,即总存在与特定行为相对应的行为意图。该理论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先决条件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基础上的,这是由行为者后果推测行为者属性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首先,行为者本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有所预见。即行为者预先对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是有所知觉的,否则,不会采取某种行为为实现自己的意图服务。其次,观察者对于行为者的能力、经验是有所了解的,否则,就无法对其行为后果进行推论。
(2)对应推论和对应链条
所谓对应推论,就是寻找或推测对应于行为后果的某种意图。对于行为后果与其意图之间对应关系的建立,琼斯和戴维斯创造性地用对应链条来加以表示。所谓链条,是指特定的意图或人格特征与特定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即“属性一行为后果”关系。在说明为何引起某种行为时,若发现在行为者属性与行为后果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那就是属性一行为后果链条,那么两者的对应程度就可以得到表示。对应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行为者对其属性价值的评价与一般人对此属性价值评价的距离。距离越大,对应程度就越高,推论就越可靠。
(3)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
在对应推论理论中,最具特色的是关于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对于这种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有两种尺度。它们既可以单独起作用又可以相互作用,从而对归因过程发生影响。
①第一种尺度是对属性价值评价高低的测量。对于属性评价的测定尺度,是由行为者选择特殊后果的数量行为构成的。琼斯和戴维斯等人采用分解行为后果的方法,将行为后果分为共同的
和特殊的两种。共同后果表明一般人都具有的意图,特殊后果才代表了行为者的具体的深层的意图。找出共同后果是对意图的最初推论,特殊后果才是对应度最高的对应点,是推论的主要依据。特殊后果选择得越多,就越能代表行为者的意图,因而,推论的可靠性也就越大。
②第二种尺度是对行为后果期待程度的测量。在一般人看来,行为后果有理想的、期待中的,也有不理想的、不予期待的。因此,观察者在对行为后果进行推论时,还要把一般人看来是理想的、希望出现的期待性行为后果与不理想的、不希望出现的非期待性行为后果区分开来。若行为者不考虑一般人对行为后果是否满意,能否预期实现而坚持不懈地做某事,并且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不断努力,就可表明行为者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因而可把这种不怕承受痛苦的行为归属于
行为者的人格属性。在行为中,包含的不理想后果越多,推论的对应度就越高,归因也就越可靠。
3. 合作与竞争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人类合作与竞争方式的原发心理原因
人具有理性,从自我意识出现开始,人就开始使用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评判自己。这些价值尺度,是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伴随语言的掌握形成而发展起来的。长期的社会化经验使人们懂得,只有在社会设定的这些价值尺度上获得了积极评价,才会得到别人的注意与承认,本人才有价值。为此,人的成长中逐步形成了强烈的社会比较倾向,并期待社会比较的结果能够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
人们试图在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中确定自我价值的需要,使人们倾向于超越别人,采用竞争的方式与他人发生关系。
(2)导致合作与竞争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
社会生活中的利益一致和冲突,是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
①合作的直接动因
日常生活中许多利益与满足的达成,需要通过多个人的协同努力才能实现,此时人们就必须实行相互间的合作。个人、群体乃至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是如此。
②竞争的直接动因
a. 利益冲突与社会比较。利益的冲突或试图在社会比较上使自己处于优势的心理倾向,直接导致了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竞争。现实生活中,社会设定了许多成功一失败情境,这种成功一失败情境使得人们牢固建立起了
“对手”的概念,直接激发了人们的竞争动机与行为。
b. 超越意识。在社会比较上优越于别人的需要称为超越意识。超越意识是直接同人们的自我价值肯定需要相联系的。超越别人是一个人获得自我价值肯定的重要途径。为此,人们在许多社会情境中都有超越别人,同时又担心被别人超越的倾向。这样,超越意识直接转化成了竞争意识。与利益冲突引起的利益竞争相对应,可以称这种为争上游的竞争为超越竞争。
4. 婚姻幸福的主要条件是什么?根据这些条件,应该如何发展婚姻关系?
【答案】(1)身体条件
夫妻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获得婚姻生活幸福感的必要条件。身体不只关系到自己的感受和行动,也影响到配偶的感受和行动,态度和对待行为。
(2)能力条件
①认知方面。智力、知识和技能对于解决婚后生活中的问题是必需的,同时,正确认识和把握对方也需要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力。 ②情绪和情感方面。伯吉斯和沃林(
绪上的依赖
关系,即相互共鸣的理解以及相互鼓励、心心相印是必要的。稳定的情绪和婚姻幸福感成正比。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正确应对对方的情绪,是夫妻生活的必要前提。
③决策和意志方面。现实中,结婚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主见,容易受亲朋好友的影响。决策能力强、具有果断素质的夫妻,容易获得美满生活。
(3)期望条件
①一方的行为与配偶对前者期望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后者的幸福感。实际表现与角色期望的差距越大,婚姻满意度越低。
②每个人的行为都出于自我期望。如果其行为吻合于配偶期望,那么这是因为夫妻的自我期望与对他期望之间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或者彼此认同对于婚后幸福至关重要。
③自我期望和对对方期望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同样社会环境下成长的夫妻,容易在期望方面达成一致。但是,每个人所受到的具体环境影响是不同的,这方面的差异越大,夫妻进入和谐状态的可能性越小。
④性格特征与配偶对该性格的认同也是重要的。对配偶的性格有正面评价的人婚姻满意度较高。
(4)经济条件
收入较高的夫妻婚姻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即经济条件的提高有助于婚姻质量的提升。经济条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收入的绝对量,二是与这一决定量相关的主观判断,三是经济支出的安排方式。
①伯吉斯•沃林和洛克的研究都指出,婚后的收入储蓄额越高,结婚生活的幸福程度也越高。然而,影响幸福感的直接因素是对收入的主观判断。对自己的收入评价较高的夫妻,倾向于有较美满的家庭生活。
②伍德豪斯的研究认为,经济开支和安排与幸福度有很大关系。牛岛等人发现,收入全部交给妻子的,夫妻幸福度较高,而且妻子的幸福感特别强。 ③伯吉斯和沃林(
妻幸福的必要条件。
(5)社会条件
①从事领导性强、变动小的职业的人,比较容易获得幸福生活。社会地位越高,满意程度越高。
)指出,夫妻之间在情)发现,丈夫婚后就业稳定和连续性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