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海大学950应用心理学综合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

【答案】社会助长指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其内容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共同活动效应,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观众效应。其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但是随着任务难度的増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甚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和个体对任务的熟悉程度。

二、简答题

2. 城市噪音对人的心理有什么不利影响?如何减少它们的影响?

【答案】(1)城市噪音对人心理的不利影响

①短时噪声可能干扰智力操作。

②噪音可能降低帮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③噪声能够增加人们的攻击行为。

④高噪音是否产生后效,与噪音的个人可控性有关。如果不可控,当它消失之后,个体就会继续受到伤害;如果可控,那么就较少或者不会有后效。

⑤长期噪声对人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

(2)减少噪音影响的方法

充分的噪音控制,必须考虑噪音源、传音途径、受音者所组成的整个系统。减少城市噪音对人的影响可通过针对上述三个部分或其中任何一个部分进行控制而得以实现。减少噪音影响的方法包括:

①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②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③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3. 人际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答案】人际沟通简称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问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会造成沟通的必要条件缺失,导致人际沟通受到阻碍。人际沟通的障碍包括:

(1)地位障碍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通常具有不同的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从而造成沟通的困难。不同阶级的成员,对同一信息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认识。政治差别、宗教差别、职业差别等方面都可能成为沟通障碍。不同党派的成员对同一政治事件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宗教或教派的信徒,其观点和信仰各异;职业的不同常常造成沟通的鸿沟,所谓“隔行如隔山”;甚至年龄也会造成沟通障碍,所谓“代沟”即为一例。

(2)组织结构障碍

有些组织庞大,层次重叠,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太多,从而造成信息的损耗和失真。也有一些组织结构不健全,沟通渠道堵塞,也会导致信息无法传递。处于不同层次组织的成员,对沟通的积极性也不相同,也会造成沟通的障碍。

(3)文化障碍

文化背景的不同对沟通带来的障碍是不言而喻的。如语言的不通带来的困难,社会风俗、规范的差异引起的误解等等,这在我们社会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4)个性障碍

这主要指由于人们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造成的沟通障碍。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不同,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为沟通带来困难。个性的缺陷,也会对沟通产生不良影响。一个虚伪、卑劣、欺骗成性的人传递的信息,往往难以为人接受。

(5)社会心理障碍

人们不同的社会心理,也是沟通的障碍。如需要和动机不同,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又如怀有偏见和歧视的态度,也会造成沟通的障碍。

4. 简述竞争与合作的概念。

【答案】不同主体(包括个体、群体)为实现共同利益或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合作与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展开的竞争, 是相互作用的两种基本形式。

(1)合作的概念

合作(cooperation )指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合作的结果是共享其利或各得其利。人是合作的动物,没有合作,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没有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当个体或群体依靠自身的力量达不到一定目标时,就需相互配合协调,共同采取行动,从而形成合作。合作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形式。

(2)竞争的概念

竞争(competition )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

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竞争所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优胜劣汰。综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竞争都贯穿于其中,同样也贯穿于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竞争是人类实践生活中相互作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

5. 影响说服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说服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1)说服者的因素;(2)说服信息的因素;(3)被说服者的因素;(4)情境因素。

(1)说服者的因素

有效的说服和说服者的个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①专家资格。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

②可信度。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即他的可信度如何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如果人们认为说服者能从自己倡导的观点中获益,人们便会怀疑说服者的可信度,此时即使他的观点很客观,人们也不大会相信。

③受欢迎程度。影响说服者说服效果的另一个个人因素是说服者的受欢迎程度。人们经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自己喜欢的人的一致。而说服者是否受人欢迎却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说服者的外表,外表漂亮的人在说服方面更有优势;是否可爱,一个可爱的人往往是吸引人的,而吸引人的特征可以提高说服力;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人们常常改变自己的态度,以与自己相似的人一致。

(2)说服信息的因素

①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异的増加而增加,超过这个水平后,如果差异继续增加,态度改变开始减少。但是,说服者的可信度越高,最大态度改变的差异水平也就越大。

②信息唤起的恐惧感。通过激发人们的恐惧感来改变态度一一被称为引发恐惧的沟通。它的影响方式与差距相类似:随着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个界限之后,因而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

③信息的呈现方式。包括说服所使用的媒体和单面与双面说服。

第一,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加上面对面的交谈的效果要好于单独的大众媒体。

第二,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不生动的媒介(书面的信息)的效果较好,而当信息简单的时候,视觉最好,听觉次之,书面语最差。

第三,从单面与双面呈现信息来看,当被说服者已经处于争论之中时,双面说服的效果要比单面说服好,当人们最初同意该信息时单面说服的效果好。

(3)被说服者的因素

①被说服者的人格特性。

第一,个体的可说服性。有些人能被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信息所说服,称为可说服性的人格;而有些人则是任何信息都难以说服的,这样的人不具备可说服性。

第二,智力对说服的影响:智商高的人与低的人一样可以被说服,只是在论点很难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