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海大学950应用心理学综合之社会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刻板印象

【答案】刻板印象指对某个群体及其成员概括而固定的看法。这种印象在同一地域或文化背景中人的相似性被概括地反映到人们的认识中并固定化时产生。其特征为:①具有极高的稳定性,难以改变,即使遇到相反的事实出现,人们也倾向于坚持它,并以之去否定或“修改”事实。②一般含有真实的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了解和应付环境,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起执简驭繁之效。③会导致人们认识僵化,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新经验,常会造成认识上的过度概括化。

二、简答题

2. 试评态度形成的三种理论—学习论、诱因论和认知相符论。

【答案】(1)学习论

学习论(learning theory)即刺激—反应理论。

①霍夫兰的观点

态度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

a. 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的赞许,它就受到了强化。

b. 模仿是通过对榜样人物形象(外部特征和态度内涵)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榜样如果是强有力的、重要的或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

②米德拉斯基的观点

教会儿童某种态度最好的方法是在儿童面前展示范型以引起仿效,即造型,并给予强化。 ③凯尔曼的观点

态度形成及变化的阶段:

a. 顺从(compliance )。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

b. 认同(identification )。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

c. 内化(internalization )。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做出是非判断。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

(2)诱因论

诱因论(incentive theory)把态度的形成看作是权衡各种可能情况的趋近和退避而后采取最好抉择的过程。多种诱因的相对强度决定着人最终的态度。

①认知反应理论(cognitive response theory)

代表人物:格林沃尔德和佩蒂。

,而且这些理论要点:人对沟通所作的反应是伴随着一些积极或消极的思想(或者认知反应)

思想依次决定着人们沟通的结果,即是否改变其态度。人是积极进行信息的加工从而产生认知反应,而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②期望—价值研究(expectancy-value approach)

代表人物:爱德华。

理论要点:人在做抉择时总要对每一种情况进行评价,力图采纳达到最好效果的立场。人们通过对预期后果的价值(value )及出现这种后果成功的可能性,即概率(probability )的估量,试

,其公式为图取得最大的主观效用(utility )

评价:这个理论把人的态度形成看成是有理性的、主动决策的过程,较学习论更为进步。但它把人的态度形成都看成是为得失而进行考虑的表现,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事实上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并非事事都是通过决策形成的。

(3)认知相符论

认知相符理论(cognitive consistency theory)认为,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他观点、自身行为发生矛盾,就会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的相符和一致。

①平衡论(balance theory)

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a. 海德的P-O-X 模式

第一,理论要点

海德认为,个人(P )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O )建立的关系是通过某些事件(X )形成的。P-O-X 的三角关系模式图,如图所示(+表示积极态度,一表示消极态度):

图 平衡态和不平衡态本意图

三角关系分为平衡态和不平衡态两类。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或者两种是否定的而另一种是肯定的,则平衡状态存在(如abed )。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正一负,则存在着不平衡状态(如efgh )。

将不平衡态转化成平衡态的方法:对O 劝说使其改变态度;自己改变对O 或对X 的态度;将不平衡三角中某两个因素转变为无关联;把不平衡三角中某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作新的归因或解释。

第二,评价

海德的平衡论对态度的形成或改变的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说明线索,其平衡态与不平衡态所引发的情感体验也获得后续研究的一些支持的论据。但也有不足之处:态度只有正负的体验而无强度指标,无法说明P 在不平衡态时选择何种方法恢复平衡;人际关系和态度的形成是很复杂的过程和体系,不会只是个孤立的三角模式。

b. 纽科姆的A-B-X 模式

第一,理论要点

在纽科姆的A-B-X 模式中,A 和B 为两个人,X 为另一件事或另一个人。A 和B 会因对X 的一致看法而建立友好关系,也会因对X 有不一致的看法而出现紧张状态,其紧张度取决于:A 喜欢B 的程度;X 对A 或B 的重要性;A 和B 因X 而交往的频率;A 和B 对X 的态度差异;A 或B 的自信程度。为了解除这种紧张,就会采取意见沟通以调和矛盾,或者改变原有态度和中断友好关系。

第二,评价

该理论弥补了海德理论的不足,但仍未解决人际关系与态度形成的整体关系和复杂性的问题。

②认知失调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费斯廷格认为,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相互冲突时,人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紧张,即认知失调,此时人们会通过态度或行为的改变减缓失调。

a. 恢复平衡的途径

第一,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

第二,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同时改变两者的重要性或强度;

第三,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理由。

b. 态度维持和改变的似规律性的设想

第一,要想巩固人的原有态度,应尽量避免使他做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假如已经发生了这种行为,最好使他找到产生这种行为的外部原因和充足的辩解性理由。

第二,如果要想改变人的原有态度,应该引发他做出与原有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同时防止或减少他从外部找到为这种行为辩解的理由或原因。

c. 评价

认知失调论的方法设计巧妙并且严谨,总体理论从一种认知角度探索了态度维持与改变的机制,且可以对态度变化的原因做出局部的解释。然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还有许多更深层、更复杂

的社会原因与理性原因,光凭一种内部认知方面的动力倾向性的理论是无法完全对其进行解释的。

3. 合作学习的目的和基本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

【答案】(1)合作学习的目的:促使学生为个人和集体的成功而一起学习。

(2)合作学习的关键特征:

①小组成员是异质的。

②小组的学习任务通常是掌握性的或项目性的。在合作学习中小组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一般有两种: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掌握先前教师讲授过的材料或要求小组完成一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