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态度与偏见

【答案】态度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三部分。认知成分指个体如何知觉态度对象,认识其概念内涵,基本上由对态度对象的知识或信息构成,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相信与不相信。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评价,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欢与不喜欢。行为意向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意图及准备状态。可由外显的行为推知个体的态度。偏见是指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又不同于态度。它与态度的情感要素相联系,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非认识之上。

二、简答题

2. 你怎样理解麦克米兰提出的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模型?

【答案】麦克米兰提出了一个整合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模型(图)。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学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是行为的最基本决定因素。而且重点在于认知。

该模式也被称为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模型,可以表示为:

即是关于具有个性特征的个人中的个人(P )的行为(B )

,以及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关于这一情境中适当的行为反馈(FS )的函数。

(Nps )在特定情境(s )在这个特定情境中的个人需要

图 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模型

对这一模型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s )的性质可以从“熟悉”到“不熟悉”分成若干水平。分析情境对于学生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熟悉到什么程度、不熟悉到什么程度。这对于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很重要。

(2)个性特征(Icp )分为常量和变量两种

①常量特征是在不同情境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特征,包括认知方式、成就动机、智力水平等。 ②变量特征依赖于情境而变化,如控制点、焦虑、归因等。

(3)个人需要(Nps )决定了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是强化刺激,因而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4)个人从情境那里得到的反馈(Fs )包括重要他人、群体和学校三大类。

(5)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这一学习模型将影响学习的个人一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组织起来。按照这一模型,分析学生的学习的步骤为:

①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特别是要了解那些在特定情境中对学习有影响的特征。

②分析个人的需要,同时确定个人作决策时所需要的信息类型。

③分析情境中的重要他人以及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反馈,和从群体、组织中得到的信息和指令。

该模型强调要将几个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分析。由于人在不同情境中的需要不同,因而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刺激也不一样,相应地,每个人的重要他人也各不相同,群体过程和组织特点对他人的影响也不一样。

3. 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是什么?应该如何调节这些冲突?

【答案】(1)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夫妻心理冲突的表现形式参见本章笔记。

(3)调节夫妻心理冲突的途径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珍惜夫妻间的感情,满足彼此的需要,分担彼此的重担。

②聆听自己和对方的心声,使对方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对方的聆听和了解远比辩赢一个观点重要。

③两人之间要达成共识。即使两人的差异仍然存在,也需要谨慎说明不同的观点,然后达成共识。双方都有权利保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能因为有一方不同意另一方的看法,或者做法不同,就说对方不对。

④两人圆满化解一个冲突后,要彼此肯定一番。赞美对方的某些特质,可使两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在冲突的过程中仍使你觉得受到重视,进而增进了夫妻间的感情。

4. 从众有几种类型?

【答案】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三类:

(1)真从众

这种从众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于群体,是个人与群体最理想的关系。它不引起个人心理上的任何冲突。

(2)权宜从众

权宜从众是指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权宜从众由于外显行为同内心观点不相一致,个人处于认知不协调的状态。人们既无法脱离群体,又必须从众时,心理上的调整全趋向于改变个人自身的态度,与群体取得意见上的一致;或者是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找出新的理由,来弥补观点与行为之间的距离,使认识系统实现协调状态。

(3)不从众

不从众的情况有两类:①内心倾向虽与群体一致,但由于某种特殊需要,行动上不能表现出与群体的一致。这是表里不一致的假不从众情况。②内心观点与群体不一致,行动上也不从众。这是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情况。

5. 城市噪音对人的心理有什么不利影响?如何减少它们的影响?

【答案】(1)城市噪音对人心理的不利影响

①短时噪声可能干扰智力操作。

②噪音可能降低帮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③噪声能够增加人们的攻击行为。

④高噪音是否产生后效,与噪音的个人可控性有关。如果不可控,当它消失之后,个体就会继续受到伤害;如果可控,那么就较少或者不会有后效。

⑤长期噪声对人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

(2)减少噪音影响的方法

充分的噪音控制,必须考虑噪音源、传音途径、受音者所组成的整个系统。减少城市噪音对人的影响可通过针对上述三个部分或其中任何一个部分进行控制而得以实现。减少噪音影响的方法包括:

①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②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③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6. 为什么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

【答案】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协调操作的动态过程。在双方都创造意义时,人际互动才可能实现。单方面传递信息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是传播或信息传递。有效沟通需要沟通双方的合作互动。之所以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主要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