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之中国建筑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南禅寺
【答案】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距今1200多年,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其大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2. 侧脚
【答案】侧脚是指为了增加建筑形式和结构的稳定性,建筑的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千分之十柱高,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千分之八柱高,角柱向两个方向倾斜。侧脚源于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目的在于借助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増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明代以后,侧脚逐渐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3. 清式彩画
【答案】清式彩画是指清式梁枋彩画的整体构图,其造型与分类主要表现在梁、枋上。它分为三种:旋子彩画,合玺彩画,苏式彩画,前两者梁思成总结为殿式彩画。
4. 九脊顶
【答案】九脊顶,清称歇山顶,是中国古建筑的一种屋顶形式,屋顶上半部为两面坡,下半部为四面坡,是悬山顶与庑殿顶上下相交而成。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
二、简答题
5.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特点。
【答案】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为隆兴寺内现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殿阁。其特点如下:
(1)殿平面呈十字形,面阔长七间(约35m ), 进深也是七间(约28m ),重檐歇山殿顶(后代重修),四面正中都出龟头屋。外檐檐柱间砌以封闭的砖墙,内部柱网由两圈内柱组成,面阔和进深方向的次间都比梢间更为狭窄。檐柱也有侧脚及生起,阑额上已用普拍枋,阑额端部并伸出柱外作卷云头式样。四面正中设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建筑主体富于变化,主次分明,在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仅此一例。
(2)下檐柱头铺作出双抄偷心造。上檐柱头铺作出单下昂(昂头部向下伸者),但耍头呈昂
形;后尾出四抄(衬方头后尾也作成华棋式样)托明袱。补问铺作已用450斜棋,当心间二朵,次间一朵。
(3)除四面抱厦有门窗外,仅棋眼壁(嵌于二组棋之间的板壁,多用木板)略通光线,所以殿内采光及通风均欠良好。
6. 中国古代大门的基本组成及类型。
【答案】(1)基本组成
中国古代大门的基本组成有:门扇,由门板、门钉、铺首、看叶组成;门框,由上槛、联楹、门枕、石门、簪门、槛组成;门斗;门头或门罩;门脸;门上附加装饰物,如门神、对联、祈福避邪物、应时装饰物等。
(2)基本类型
中国古代大门的基本类型有:城楼门、殿式门、屋宇式门、随墙式门、牌坊和牌楼门等。
三、论述题
7. 邺城的布局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东汉末年,魏王曹操把邺城定为都城,等到魏文帝曹丕受禅移都洛阳,乃以其为北都。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等朝代都先后定都于此。
(1)地理位置
邺城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包括南北毗连的两个城址。曹魏所建北邺城遗迹大都在今漳河以北,传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东魏所建南邺城在漳河之南,毁于隋。由于漳河频繁泛滥和改道,北邺城遭严重破坏,地面遗迹残存甚少,南邺城则全为白砂所覆盖。
(2)平面布局
北邺城呈长方形,有七门:南面三门、北面二门、东西各一门。一条东西大道将全城分作南北两区。
①北区:北区中部建宫城,宫城以东为贵族所居戚里及官署,以西为禁苑铜雀园,苑内置武库、马厩、仓库,西城垣中部偏北,以城垣为基础筑金虎、铜雀、冰井三台。
②南区:南区大部分为居民里坊,只有少数官署。
③建筑遗迹:北邺城的建筑遗迹,只位于城西垣上的金虎、铜雀两座台基和城内8处不知名的夯土台基。
④城的东门和西门:城的东门外为对外交往和设市之地。邺城的西门外有大片皇家苑圃和水面,引漳河水从铜雀三台下流入宫禁地区,一部分河水分流至坊里区,从东门附近流出城外。
(3)历史意义
邺城的规划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有重要意义。
①邺城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
②在全城中轴线的位置上辟南北干道,南通大城正南门,北达宫城。整个布局区划分明,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市规划的一种新模式,给南北朝都城规划以重大影响。
③邺城的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主要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形相交于宫门前,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到整个城市的布局中。这种布局形式对此后的都城规划如隋唐长安城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8. 《考工记》评述。
【答案】《考工记》的作者不详,是战国时期齐国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官书。它记载了西周时期营国制度,是中国最早的有关城市规划学说。目前,除曲阜鲁故都与之比较相近,尚未发现一处完全符合这种布局模式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汉代时《考工记》成为正史。
(1)内容
《考工记》全文约7000多字。据传西汉时《周官》(即《周礼》)缺《冬官》篇而以此补入,得以流传至今。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①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共计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来又衍生出1种,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
②书中分别对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进行了介绍,还总结了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
③《考工记》中记载的西周时期营国制度主要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图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些营国制度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都城设计与规划。
(2)意义
①将宫作为中心区,来进行都城规划,突出了主体,奠定了都城的主框架。
②《考工记》建立了一种礼制秩序,使祖、社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影响后世。
③井田制的经纬道路是其内容的来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④依据军制计算,推算出城市人口。再通过人口规划,确定了城市的规模。
⑤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用平面几何形描绘君民关系,体现了史官文化,表现了中国特有的思维结构。
⑥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