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之中国建筑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洛阳伽蓝记

【答案】《洛阳珈蓝记》是由北魏杨街之所著,以记洛阳的佛寺为題,着重记述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的故事等等。这部书记述了北魏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建筑和历史古迹。

2. 中山陵

【答案】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建于1926~1929年,位于今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物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中山陵各个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色调和谐统一增强着庄严的气氛,含意深刻,气势宏伟,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3. 祾恩殿

【答案】 祾恩殿是明长陵中谒陵时举行祭祀仪式的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大殿,原称“享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到天寿山朝陵,更名为“祾恩殿”。“ 祾”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取“罔极之恩”之意。祾恩殿建成于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外观重檐四阿顶,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上。下檐斗拱单杪双下昂,上檐双杪双下昂,顶部是重檐庑殿式,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着皇帝的“九五”之位,采用60根楠木大柱支撑殿顶。

4. 举折屋面画法

【答案】举折屋面画法是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举,是指屋架的高度;折,是指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使得的屋面横断面成折线。它的作用是使屋面呈一条凹形优美的曲线。举折越往上越陡,利于排水和采光。

二、简答题

5. 简述中国古代橘扇门的基本组成。

【答案】榻扇门,又称格扇门、格子门,是安装于建筑的金柱或檐柱间带格心的门。唐代已有,宋、辽、金均广泛使用,明、清更为普遍。一般作建筑物的外门或内部隔断,每间可用四、

六、八扇。它由外框、隔心、裙板、绦环板及若干抹头组成。

(1)桶扇门由边挺、抹头等构件组成,早期的抹头很少。宋、金一般用四抹头,明、清则以

五、六抹头为常见。边挺和抹头表面可做成各种凸凹线脚,有的在合角处包以铜角叶,兼收加固及装饰效果。

(2)桶扇大致可划分为花心与裙板两部分。唐代花心常用直棂或方格,宋代又增加了柳条框、毡纹等,明、清的纹式更多,已不胜枚举。框格间可糊纸或薄纱,或嵌以磨平的贝壳。裙版在唐时为素平,宋、金起多施花卉或人物雕刻,是桶扇的装饰重点所在。

6. 试简述春秋时期编写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谈到帝王之都的设计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一段话的基本含义。

【答案】基本含义是:

匠人建城,九里见方,每边各开三道门,纵横各九条街,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三、论述题

7. 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艺术成就。

【答案】(1)总体布局

①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状。宫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内廷以乾清门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

②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位中轴线上。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

(2)建筑特点

①宫殿和城市中轴线重合;

②采用千步廊在序曲部分做文章;

③采用三朝五门制;

④采用前朝后寝制;

⑤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后;

⑥午门采用宫阙制。

(3)艺术成就

故宫宫殿的艺术成就是创造至高无尚的皇权气氛,主要手法有:

①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故宫中轴线与城市中轴线和二为一,突出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是以组织人活动的主干线路为基础。在轴线上的建筑及其附属部分采取严格对称的手法,主轴线两侧次要轴线上各建筑采取大致对称而灵活变通的手法。这是居中为美这一构图思想的必然性结果;

②院落运用与空间变化:故宫在1.6公里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有节奏的建筑序列,使人渐入佳境,产生精神的升华,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院落的组织通过以门、廊庑、屋顶为中介,用两极渗透机理,进行转换、限定、对比、反衬,体现

了中国建筑群空间与失健叠加的特色;

③建筑形尺度的对比:故宫的主要建筑尺度高大,次要建筑则台基高度按等级降低,尺度缩小,尺度表现等级,目的是突出主体,主要通过屋顶形式,开间数的对比;

④富丽的色彩和装饰:建筑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白色台基、土色墙面、朱色门窗、青绿彩画再加上赭色琉璃,使故宫在蓝天和全城大片灰瓦衬托下,格外光彩夺目。建筑细部和装饰、小品陈设、文字附加象征意,以示皇权之神威。

8. 我国汉代建筑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汉代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形式的若干特点。从整个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来说,汉代建筑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成就,还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建筑。

(1)建筑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类型在汉代基本形成。

①皇家建筑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

②礼制建筑包括明堂、辟雍、宗庙等。

③居住建筑包括污壁、第完、中心住宅等。

④东汉末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2)木构建筑

①木构建筑的两种主要形式——穿斗式和抬梁式,此时都已出现。

②斗拱的悬挑机能正在迅速地发展。多种多样的斗拱形式表明斗拱正处于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到东汉和三国时期,斗拱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适用范围相当广泛。

③屋顶形式多样,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悬山和庑殿,而后者的正脊很短,有些屋面做成上下两迭的形式,这是汉代庑殿式屋顶的重要特点。它标志着中国木构架建筑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期。

(3)多层建筑兴起

木构架结构整体性的重大发展的标志是多层重楼兴起与盛行;盛行于春秋、战国的台榭建筑到东汉时期已被独立、大型多层建筑所取代。

(4)建筑群的规模

建筑群已达到庞大的规模,如新莽时期修建的汉南礼制建筑群。

(5)建筑材料的发展

砖石材料在建筑中得到迅速而广泛地应用。墓室和房屋建筑都大量使用砖材。石料的使用也渐渐增多,西汉出现了石阶、石础等,东汉出现如石墓等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6)装饰方面

汉代建筑已经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将结构与装饰的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手法之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