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之中国建筑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半坡村

【答案】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位于陕西西安,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临河高地是居住区,在其中心部分,有一座规模相当大的、近于方形的房屋,可能是氏族的公共活动的场所。居住区内和沟外分布着窖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居住区沟外的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场。

2. 梭柱

【答案】梭柱是指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的柱子。《营造法式》中已有梭柱做法,规定将柱身依高度分三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六朝至宋期间,它主要在官式建筑上出现,明代江南民间某些建筑仍采用梭柱。河北定兴北齐义慈惠石柱上端的建筑雕刻是我国现知最早的梭柱现象。

3. 上海沙逊大厦

【答案】上海沙逊大厦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新沙逊洋行投资兴建的一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1872年,英籍犹太人伊利亚斯•沙逊在孟买成立新沙逊洋行,后来上海开设分行。1929年9月落成新楼。大楼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是外滩的一个显著标志。其设计者是著名的公和洋行。底层西大厅和4~9层开设当时上海的顶级豪华饭店华懋饭店,有9个国家风格的客房,底层东大厅租给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顶楼是沙逊自己的豪华住宅。1952年,上海市政府接管该楼。1956年作为和平饭店开放。1965年,外滩19号原汇中饭店并入,分别称为和平饭店北楼和南楼。1992年世界饭店组织将和平饭店列为世界著名饭店。

4. 偃师商城

【答案】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期,邹衡先生认为是太甲桐宫。

二、简答题

5. 中国古代大门的基本组成及类型。

【答案】(1)基本组成

中国古代大门的基本组成有:门扇,由门板、门钉、铺首、看叶组成;门框,由上槛、联楹、门枕、石门、簪门、槛组成;门斗;门头或门罩;门脸;门上附加装饰物,如门神、对联、祈福避邪物、应时装饰物等。

(2)基本类型

中国古代大门的基本类型有:城楼门、殿式门、屋宇式门、随墙式门、牌坊和牌楼门等。

6. 三山五园的基本组成。

【答案】“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期间陆续修建起来的。

(1)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

(2)五园是指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清漪园(颐和园)。

三、论述题

7. 唐大明宫的布局特点及含元殿、麟德殿的形制。

【答案】唐大明宫位于陕西西安城北的龙首原,始建于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它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所在地,也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1)整体布局

①唐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地势爽垲,俯视全城。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的主要建筑分别为: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了大体对称的布局。

②全宮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附会了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外朝三殿为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其中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治朝,紫宸殿为燕朝。内廷部分是帝王的生活区域,基本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环列,依地形自由灵活布置,有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宫城之北是禁苑区,宫殿之后建有花园。

(2)含元殿形制

含元殿是大明宫主殿,是一座十三间的殿堂。该殿高出地面十余米,殿基东西宽76米,南北深42米,殿阶用木平坐,前有供登临朝见之用的龙尾道,长达75米。含元殿的形制采用新的门阙关系——宫阙制,

与翔鸾、栖凤两阁形成

(3)麟德殿形制

麟德殿是位于太液池西侧的麟德殿是唐大明宫最大的宫殿,主要用于举行天子赐宴群臣、宰臣、蕃臣朝见、观看伎乐等活动。据考古发掘发现,其由前、中、后三组殿组成,面阔十一间,

形半围合空间,一方面起控制作用,另一方面增强了礼制、尊严的气势,还影响了明清故宫午门的设计。

总进深十七间。其占地约5000平方米,但开间仅5米多,最大梁袱跨度仅四椽,这是用极小的材料而构成的宏伟的宫殿,代表着当时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

8. 《营造法式》简评。

【答案】《营造法式》是北宋政府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中国古籍中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该书编著的历史背景是王安石变法,其目的为了规范当时的建筑营造活动,力图防止贪污浪费,同时保证设计、材料和施工的质量,以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1)内容特点

①模数的制定和运用

大木作制度规定“材”的高度分为十五“分”,而以十“分”为其厚。大木作的一切构件几乎全部用“材”、“ 栔”、“分”来确定的。这是模数制在我国建筑业最早的运用,并且《营造法式》将其作为一种法规确定下来。

②设计的灵活性

《营造法式》对各工种的操作规程虽然都有相应的做法规定,但并未对群体建筑的布局和单体建筑的平面尺寸等有所限制。因此,设计人员可根据每个个体设计在各作制度的总原则下,对建筑单体和构件的比例、尺寸按照实际情况来确定,以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性。

③技术经验的总结

“总例”中列举了圆、方、六棱、八棱等形体的径、周长和斜长的比例数字。既是为了便于施工,也是为了便于工匠们掌握。

④装饰与结构的统一

《营造法式》对石作、砖作、小木作、彩画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和图样,明显地体现出宋代建筑在艺术形象和雕刻装饰等加工工艺方面比唐朝建筑更精致、更全面。柱梁、斗拱等木构件,在规定它们的结构尺寸和构造方法的同时,也规定了它们的艺术加工方法。

⑤建筑生产管理中的严密性

《营造法式》突出了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功限(劳动定额)和料例(材料消耗定额和质量标准)两个方面。在计算劳动定额时,首先按四季白天的长短分为中工、长工和短工三种时段,工值以中工为准,长、短工各增或减10%, 而军工、雇工还有不同的定额;其次,对每一工种的不同构件(或部位),按等级、大小和质量要求。料例部分各种材料的消耗都有详细而具体的定额,执行起来十分方便。

(2)历史价值

①《营造法式》揭示了北宋宫殿、寺庙、官署、府邸等木构建筑所使用的方法。

②它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③该书是研究宋朝乃至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重要的资料,也是人类建筑遗产中的一份珍贵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