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电视实务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空白

【答案】空白,是一切平面造型作品中的特殊因素,‘自是指画面中处于背景位置、实体对象之间的单一色调的空隙。在电视新闻画面中,落在清晰范围之外,失去了原有实体形态的天空、大地、水面及一切景物,由于其色调的单一,都可视之为“空白”。空白是一条无形的纽带,使画面内各个实体因素之间沟通联系,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空白在画面中的运用,可以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人物思想动态和意境的描绘,给物体带来动向、动势,使画面充满可感的情绪。

2. 特写

【答案】特写是指拍摄距离变化会形成各类“景别”的具体内容,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也包括一部分近景。特写的功能是选择与放大。特写有多种,其作用都是通过细节去揭示事物的面貌,去发掘事物的本质。特写还可以弥补新闻消息一般不太涉及的“心理情绪”这一内容的传播,使人们在接受基本信息的同时,感受特写细节所传递的无言的感情信息。特写画面内容单一、易懂,画面的时间长度有2秒钟即可。

3. 声画合一

【答案】声画合一是指声音和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新闻形象的结合形式。声画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使画面和声音具有最高的保真性。声画合一有两种形式:①画内声画合一。这一形式主要表现为画面物象及其声音的合一。②画外声画合一。这一形式适合于报道内容严肃、节奏缓慢的新闻。

4. 声画对位

【答案】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着同一个新闻内容中心,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表现形式。声画对位,指声音与画面不同步显现,不是给人以“看图识字,,的简单感知。“声画对位,,传播,是利用声音和画面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人们视听两个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叠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产生一加一(声加画)大于二(声画)的传播效果。这恰如两张颜色相同的玻璃纸,当它们叠加时,得到的是更深的颜色。

5. 党性原则

【答案】党性原则是指共产党员在党的实际活动中坚持党性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新闻中具体表现为:站在本阶级的立场上,宣传本阶级的立场观点,遵循本阶级的路线、方针和新闻政策去报

道新闻,引导舆论,形成对本阶级有利的舆论环境。这一党性原则也顺理成章地对新闻采访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

二、简答题

6. 举例说明受众心理对新闻采访工作的影响。

【答案】受众的心理特征对新闻采访工作的影响极为重要,主要表现为:

(1)求新是受众的共同心理。马达把读者看报的共同心理归之为四个字:喜新厌旧。越是新鲜的东西,受众就越感兴趣。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要千方百计去获取最新的信息,在内容或报道角度的选择上都要新颖,出奇制胜。

(2)求益、求近也是受众心理的特征。求近心理反映在地域和心理上的接近两个方面。一般人总是对自己身边的事情更加关注,地域卜的接近有助于心理卜的接近,心理卜的接近也可打破地域卜的限制。记者在采访的同时,应时常考虑到满足受众求益、求近的心理。

(3)求真、求快的受众心理,也应当引起记者的注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受众对一切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现实生活中,有时真相常常被假相所蒙蔽。这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人为的蒙骗在作怪。记者要注意的就是拨开迷雾、去伪存真,挖掘出事件的本来面目,以高尚的品质和采访技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4)求美是现代受众对新闻传播的又一心理需求。它要求新闻报道语言美、标题美、文字美、图像美,特别是新闻所表达的思想要美。随着各学科的发展和相互渗透,审美学与新闻学的交界之处出现了融合,于是有了新闻美学的出现。新闻美学是新闻欣赏中特殊的感受或感受的和谐,它强调的是一种欣赏或接受,需要新闻传播在求通的基础上,能给予受众美的享受,也就是“传必求美”。它要求记者要有一定的美学素质,同时又能对新闻媒介的美学特征和受众的审美需要有足够的认识,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尊重受众“美”的需要,塑造出更多有高度美感的新闻作品。

7. 为什么说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记者必须拥有科学的头脑和方法?

【答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内容的科学性与真实性,是影响传播效果与质量的决定性要素。而传播内容的科学与真实与否,则又是由传播者所决定的。

(1)科学的素养与态度,首先要求新闻记者具有进行采访与报道活动所要求的科学的思维及认识能力。面对在不断解决疑问也在不断制造疑问的现代科技的发展状况,记者要保持科学而清醒的头脑。

(2)合格的记者,应该在繁杂的科技信息世界中,用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作为采访活动的行动指南。用丰富的科学知识作为采访活动的行动武器,并通过“指南”与“武器”的有机结合,在浩瀚的科技海洋中捕捉到最具传播价值的信息,然后赋予其“人文主义”的精神特性,再通过有效的大众传播渠道将其内容迅速传递到广大受众之中。最终达到传播科技、利用科技,让现代科技更多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3)除了科学的素养与态度外,新闻记者在科技信息传播尤其是在面向大众进行的科技信息

的传播中,更应该注意传播内容采集与编成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正如前文所述,记者所面对的科技信息的传播受众主要为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大众两个群落。

(4)采访与报道的切入点,是新闻记者在科技信息传播时必须注意的首要问题。就是说,在科技信息的采访与报道中必须要先有个受众定位的观念在里面,即先要确定哪些人来关注你所传播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受众群,要采用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

(5)面向科技工作者所进行的科技信息采访与传播的内容方面要讲究科学性、全面性、细致性,要对采访报道的内容讲清、讲全、讲透。让受众在传受过程中能“触类旁通”,有所借鉴,有较多的直接收益。而在采访报道的形式与方法上,则要讲究严密性与关键性,要让己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受众首先从形式上融入到报道内容之中。

C6)山于我们对社会大众进行科技信息传播的口的,在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精神和科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拥有相应的知识理解能力,以及文字处理与语言表达能力,在不改变科技与传播内容中科学理论原理的基础上,使科技信息传播内容通俗化、大众化,真正搭建起科技知识及信息与大众通俗化理解性之间的桥梁。

所以,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记者必须拥有科学的头脑和方法。

8. 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为什么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新闻法规和政策?

【答案】新闻的阶级性原则,决定新闻采访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新闻法规政策。

(1)新闻报道者这一个体介入新闻事业的整体中,由于报道者个体所处的社会位置和所在新闻机构从属的阶级团体,新闻采访活动也必然要受到一定阶级利益的束缚和制约。

(2)新闻的党性原则,决定新闻采访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新闻法规政策。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是阶级斗争发展到高层次的产物,新闻的党性原则实际上也是新闻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在阶级社会中,阶级通过一个核心集团来表现自身的意志,阶级通常通过政党来实现领导、代表不同集团和阶级的利益,反映不同集团和阶级的要求。

(3)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要求新闻采访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新闻法规政策。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就是公开宣称新闻具有鲜明阶级属性和党性,强调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就是要为本阶级利益服务。

9. 简要回答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镜头运动的类别及各自作用。

【答案】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镜头运动的类别及其作用具体如下:

(1)摇镜头

摄像机的位置不动,对拍摄对象进行左右或上下的摇动拍摄,简称“摇摄”或“摇”。摇镜头逐一展示、逐渐扩展景物,产生巡视环境、展示规模的视觉效果。

(2)甩镜头

这是指速度极快的摇摄镜头,又称“闪摇”、“甩”。甩这一技巧用在表示内容的突然过渡和同一时问内在不同场景所发生的并列情景; 这一技巧还用来代替人物主观线条,表不晕眩效果。

(3)跟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