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北经贸大学跨文化传播学专业@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可信性效果
【答案】可信性效果是著名传播学者霍夫兰在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实证后提出的概念。可信性效果意在说明: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这一概念说明,对传播者而言,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2. 态度
【答案】态度是指个人或团体对某人某物、某一事情或某种观念的心理倾向。霍夫兰认为,态度由二个部分所组成,即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部分是对态度对象的了解认识,情感部分是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行为部分则是由态度对象所引发的实际行动
3. 噪音
【答案】噪音原为无线电通信领域的用语,指电波载传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物理干扰,在引入到传播学研究中后,它指在传播过程中对讯息以及传达、反馈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干扰的障碍因素。噪音的概念最早由香农提出,后由德弗勒做了进一步扩展。噪音的存在会使传播的信息发生衰减或失真现象,如电视节目信号播出后发生图像扭曲、声音断续等现象。社会传播的过程中也有噪音干扰现象,如虚假、捏造、歪曲的信息等,社会传播中消除噪音干扰的主要做法有加大正面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次数、揭露虚假信息等。
4. 循环模式
【答案】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于1954年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力一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受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小能适用。
5. 马歇尔·麦克卢汉
【答案】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他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夕、“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著名的传播学理论有“地球村,’. “媒介即讯息’夕、“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现实,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 时代的先
知”。
6. 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 )
【答案】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 )又称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够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①使受众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认识媒介带来的“快感”和“满足”; ②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 ③使受众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7. 意义
【答案】意义是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的范畴涵盖了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等。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意义普遍存在,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也就是意义的交流。意义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意义本身是抽象的、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8. SW 传播模式
【答案】SW 传播模式是指显示传播过程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模式,由拉斯韦尔提出。拉斯韦尔认为,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谁(Who 、说什么(CSa}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 )、对谁说(ToWhom ), 产生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 )。之所以称为SW ,是因为五大要素的英文表述中都各有一个以W 开头的词。这个模式是指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由五个部分组成: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
二、简答题
9. 传播过程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的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的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备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
行功能。人们不能设想传播双方同时向对方发送讯息的情况,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结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除总体结构以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例如传播的传受双方都是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统一体,讯息则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等等。
把握传播过程的这些特点,有利于人们探索人类传播活动的规律。
10.请简要回答什么是信息主权,以及如何理解信息主权的重要性?
【答案】(1)信息主权的含义
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 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 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2)信息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信息主权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对自己的信息传播资源和传播制度应该拥有主权,这是在信息时代保障国家主权完整的重要条件。
11.简述研究批判学派对我国的意义。
【答案】(1)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目前在我国开展批判学派研究,一方面需对西方理论的演化脉络、经典研究、代表学说、基本思想、哲学倾向、研究方法等进行系统、全面而深入的清理。同时,更要对狭义的批判学派及其学说进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仔细辨析。
(2)卜述研究对我国传媒面临的和表现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剖、透视和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或思路。由此可见,研究批判学派具有理论与实际两方面的意义:①就理论而言,还只是关系学科建设如何均衡发展的问题; ②就实际而言,则关系我国传媒如何有效推进现代化事业的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3)因为,从批判性的视角看,我国传媒口前面临国内国际的双重困境,国内方面主要是现代化和市场化所引发的媚俗化倾向,以及由此而对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发生的潜在影响(如“异化”问题); 国际方面则主要是全球化所进一步加剧的信息传播失衡、民族传统瓦解、甚至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严峻局面。
(4)所以,大力开展传播学批判学派研究,既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包括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也可为我国传媒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供深度思考和现实参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