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新闻传播综合@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渠道

【答案】所谓渠道,是指信息流通与扩散的渠道。它比媒介的意义更宽泛一些。媒介一般只用在大众传播中,而渠道既可用于大众传播中,又可用到人际传播上。

2. 凝视(gaze )

【答案】“凝视”是指电影、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运用传播技术创造性地沟通交互的传播技术手段。它首先使用于1970年代的电影理论中,而现在它己为很多媒体理论家广泛所使用,最新的例子是经由互联网进行的视频会议和视频交流。在大众媒介文本中,观看者能够观察文本中被描述的人物,却不会被他们看到,一种穿过文本框架的真正交互的凝视显然不存在,这就赋予所有大众媒介文本和现实主义形体艺术一种窥淫癖的面向。在照片、电影和电视文本或者人物画中,有如下主要的凝视形式:①观众的凝视,即观看者对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的凝视。②叙境内部的凝视,即在文本世界内部,一个被描述的人物对于另一个人物的凝视。③对观看者的直接陈述,即文本中被描述的人物的日光朝向画框之外,似乎是在看着观众,而且带有相应的手势和体态语。④摄影机的观看,即摄影机本身似乎也在看着被描述的人。

3. “使用与满足”理论

【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传播学家E. 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在操纵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4. 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法”(cardstacking )

【答案】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法”(cardstacking )是指选择采用陈述的方法,通过或真或假、清晰的或糊涂的、合法的或者不合法的叙述,对一个观念、计划、人或者产品做尽可能好或者尽可能坏的说明。例如引用电影评论的电影广告,引语都经过小L}选择,只用最有利最好听的

语言。这种宣传方法与语义学上的偏向技巧基本上是一样的。“洗牌作弊法”也是把关人概念的雏形。

5. 集合行为

【答案】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集合行为虽然是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但它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一般认为,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结构性压力; ②触发性事件; 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6. 马歇尔·麦克卢汉

【答案】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他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夕、“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著名的传播学理论有“地球村,’. “媒介即讯息’夕、“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现实,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 时代的先知”。

7. 参与式观察

【答案】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其优点: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 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其缺点:它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它的资料难以用数量表示,它的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8. 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

【答案】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是指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未来研究所所长保尔。萨佛提出的关于媒介发展的理论。他认为,在过去S 个世纪的人类传播史中,新技术、新媒介取代旧技术、旧媒介的速度(如果可以取代的话),并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迅速、那么顺利。它往往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即所谓的“30年法则”。

二、简答题

9. 结合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谈谈你对网络社会资本的看法。

【答案】(1)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得到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学者的普遍关注,研究者纷纷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定义和测量。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阐述及概念操作多种多样,总体来说可分为两大维度,“个体社会资本”以及“集体社会资本”。

“个体社会资本”主要侧重于从行动者本身的视角出发,考察以每一个被研究者为中心延伸出去的网络情况,衡量其个体所占有的社会资源的多寡,以其为中心的社会网络的规模及其特点。而“集体社会资本”的测量不仅将社会资本视为个人拥有的资源,而且将其视为一个组织、一个社区甚至是整个社会所拥有的资源和财富,因此,对组织和社区起作用的信任、公共参与、社会联结和社会规范等便成为主要的测量指标。

(2)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社会资本”的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关注,其中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对网络社会资本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化媒体(socialmedia )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微博、博客、维基、社交网络等都是社会化媒体的具体实例。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形成了“多对多”的对话形式,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互动、共享、社区化、连通性的特点。微博、社交网络等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开创了全新的自媒体时代,UGC (用户创造内容)和CGM (消费者产生的媒体)成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在社会化媒体发展的推动下,网络社会资本一方面在迅速增加,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通过网络社区的共享性和互动性,占据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且这种占有的海量性和便利性与日俱增。可以说,在社会化媒体蓬勃成长的今天,网络社会资本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春天。

但是,网络社会资本毕竟建立在虚拟空间的基础上,即使是立足于熟人关系的网络人际传播,也容易出现失实的情况,这就导致网络社会资本因信任和社会联结上的漏洞而存在一定的风险。也就是说,由于稳定性和真实性不强。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可能助长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从而影响个人或者集体的网络社会资本的实际占有价值。

10.为什么说信息爆炸并不等于知识满溢?

【答案】信息爆炸是人类处理信息的手段日益先进的结果。所谓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超越了媒介空间的容纳而产生的剧烈传播反应或社会影响。信息爆炸的表现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1)新闻信息飞速增加。西方发达国家拥有800多颗通讯卫星,控制着世界75%以上的信息和65%以上的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西方四大通讯社每天总发稿量高达3500万字。在我国,报纸的版面一扩再扩,办了日报又办晚报、晨报,一个报业集团内往往有十多家报刊。

(2)娱乐信息急剧攀升。大众传播媒介主要被用于娱乐所占有的百分比大得惊人。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大部分畅销杂志,大部分广播,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

(3)广告信息铺天盖地。广告是一种全球现象。它们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既令人生厌,又挥之不去。

(4)科技信息飞速递增。科技信息的快速增长有三个显著特点:

①数量增长快,特别是科学论文和发明成果的数量几乎是以几何级数增长;

②新陈代谢快,文献老化和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

③文献信息增长快,各类科研、教学和传播机构的实验数据、调查数据和文献数据、产品数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