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中外电影史之中国电影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北影四大帅

【答案】北影四大帅指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四位著名导演水华、成荫、崔鬼、凌子风。成荫的代表作有《南征北战》(1952)、《西安事变》(1982)。水华的代表作有《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1959)、《伤逝》(1981)。崔鬼的《青春之歌》(1959)和《小兵张嘎》(1964)在“十七年”电影中独领风骚。凌子风的代表作有《红旗谱》(L960), 《骆驼祥子》(1982). 《边城》(1984)。

2. 《一个和八个》

【答案】广西电影制片厂1983年出品,导演张军钊,摄影张艺谋、肖风。《一个和八个》被认为打响了“第五代电影”的第一枪,宣告对传统电影价值观念、美学追求的反叛与背离。影片取材于郭小川的同名长诗,讲述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一位八路军指导员因叛徒诬陷蒙受冤屈,与八个罪犯关在一起,随时可能被处死; 但他不考虑个人生死,继续宣传抗日救国,使大多数罪犯转变,最后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影片一在主题确立、导演处理、声画造型、表演意识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将八名罪犯从陪衬地位推到主角地位,着力群像刻画; 以战争作为背景,突出战争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的撞击和关系的演变; 有意造成画面不平衡,构成内在的紧张感,用大反差的光线和黑白对比的版画式色彩表现人物雕塑般的力度与沉重感,以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震惊电影界。

3. 谢铁骊

【答案】谢铁骊是中国第三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谢铁骊的诗意激情和细腻精微表达特色,使他成为人情味浓郁的独特导演。谢铁骊是编剧与导演并佳的少数名导,除《海霞》外,《早春二月》、《包氏父子》《红楼梦》等都是编导合一。他还创作有《无名岛》《暴风骤雨》《知音》《今秋桂花迟》等。

4. 《我这一辈子》

【答案】由石挥编导,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社会的人,以历经小同时代的经历来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本片旁白运用独特,而使“我”的一生辛酸吐露无遗,并在镜头运用上平静舒缓,使日常生活的流程真实映现出来,并且呼应着影片整体上的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片是建国前现实主义影片的一种集中展现。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

5. 谢晋

【答案】谢晋是第三代电影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细致抒情和精到的镜头语言,处理敏感政治命题时的大胆与适度分寸,使他在同期导演中独树一帜。他是第三代导演中创作绵延不断,跨越了几个不同时期的少有代表。最为重要的作品《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等,都深深烙下了他的固有风格。在谢晋身上,集中了时代政治责任感和艺术创新意识的结合,他是属于动荡不息的政治时代而始终保持艺术追求个性的艺术高手。

6. 孤岛电影

【答案】孤岛电影是日军侵华背景下,这一特殊时期、特殊地区出品的电影。由于电影界在租界相对独立,电影制作受到其他力量的控制较少,电影公司老板可以相对自由地控制资本,因此,这一时期商业片发展繁荣,歌唱片一、古装片等商业类型片在“孤岛”时期达到发展的新高潮。代表作品有:1932年2月由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 于伶的《花溅泪》、柯灵的《乱世风光》等,在揭露现实的同时,也反映出抗日救亡的时代心声。

7. 张石川

【答案】张石川(1899-1954),原名伟通,字蚀川,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最早的电影导演之一。他拍摄了:中国电影的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1913年); 中国电影的第一部揭露鸦片毒害的《黑籍冤魂))(1916年); 中国电影第一部比较成功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1923年); 引领电影市场风气以至不可收拾的武侠神怪连集片《火烧红莲寺》(1928年始); 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0年)等。这诸多第一,标识着张石川的不懈开拓创造的成绩。

8. 《沙鸥》

【答案】《沙鸥》为1981年北京青年电影厂出品,由张暖忻执导,是一部表现青年运动员拼搏奋斗、为国争光也更是人格成长的一部运动题材影片。本片在表现手法上有了很大变化,突出之处包括用非职业演员担当主角,大量实景拍摄,较多运用长镜头表现生活流程等,使影片接近生活真实。而在表现上又格外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描绘,采用综合手段不拘一格表情达意,成为纪实潮流片中更多渗透心理起伏的影片,在艺术探索上引人注目。

二、简答题

9. 概述中国大陆电影的历史发展分期。

【答案】(1)1905年《定军山》出现之前,中国电影为“史前期”,2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萌芽与初创期,代表作品有《难夫难妻》《掷果缘》《孤儿救祖记》等。

(2)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受左翼电影运动影响巨大,代表作品《狂流》《春蚕》《神女》《渔光曲》《大路》《桃李劫》《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3)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抗战时期电影,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特殊时期,决定了电影创作的功利目的,艺术追求已自然退居其次,代表作品《八百壮士》等。

(4)40年代战后电影,是指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电影创作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战后,中国电影终于迎来比较厚重的成熟之期。代表作品由《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万家灯火》等。

(5)50-60年代时期,可以用“传统与新生”来定位其价值特征。“传统”指50年代电影中承传着自30年代以来的基本传统而多有变化,“新生”包括:新时代主题,新英雄主义色彩,新的质朴气息。代表作品《桥》《白毛女》《中华女儿》《林家铺子》《青春之歌》《林则徐》《风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6)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开始了大踏步地转向:转向艺术探索、转向世界潮流、转向百姓娱乐需求。代表作品《归心似箭》《巴山夜雨》《今夜星光灿烂》《天云山传奇》。

(7)90年代以后的中国电影多元化局面,社会生活的极大改变和人们观念的迅疾转向,对电影审美创作造成重要影响。90年代中国电影呈现复杂多样状态,原生态现实展示、主流形态强化、新生代电影反叛传统,造就电影激情的消退和现实主义的朴质化现象。代表作品由《秋菊打官司》《背靠背、脸对脸》《站直了别趴下》《埋伏》《民警故事》《混在北京》《家事》等。

10.简述20年代以前中国电影概貌。

【答案】(1)1905年以前的中国电影“史前期”1895年世界电影诞生,1905年中国电影出现。电影是有发端期可寻的唯一艺术。它的诞生与时代、社会、科技、商业需求息息相关。透过电影历史,我们会发现社会人心的起伏变化、生活时尚的流转迁变,所以一部电影史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会变迁的艺术折射。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的《定军山》,此前的中国电影放映、流通史就可称为“史前期”。输入电影是从中国的商业发达都市一一上海开始的。

(2)20年代中国电影的萌芽与初创期

中国民族电影是从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戏曲电影《定军山》开始的。《定军山》是中国民族电影试图以独立形象出现的开端,它所涉指的内容(戏曲),采用的方法(记录式),以及简单的镜头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电影相当长时期的基本形式。

中国民族故事片的最初尝试是由1913年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开始的,由中国第一代影人张石川和郑正秋第一次合作拍摄。同时,在1913年,香港的黎民伟编导的2本故事短片《庄子试妻》也拍摄而成。自1920年到1921年间,在上海开始了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的摄制,其中,最早的几部是《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

20年代电影发展经历了2个比较明显的阶段,即1926年前和1926年后的不同风貌。大略而言,前一阶段以谐噱滑稽和社会家庭问题的表现,形成内容多样又良莠混杂的局面,包括现存最早的中国影片《掷果缘》在内的谐噱滑稽片,和社会家庭问题影片《孤儿救祖记》。后一阶段则被滚滚而来的时潮所裹挟,造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蔚为壮观的商业类型片风行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