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南大学中国电影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农奴
【答案】李俊导演的影片,是60年代影像造型的突出创作,也是在彩色片已经发达时代而运用黑白色调与造型表现相当出色的经典影片。本片以一个农奴强巴的命运表现西藏农奴主统治的丑恶残酷现状,和农奴只有反抗才能摆脱悲惨命运真正翻身得解放的主题。强巴从非哑巴一一哑巴一一开口说话,暗不象征从非人到做人的历史性转折。而三次摔农奴主少爷朗杰则表现反抗从本能到自觉。影片典型表现了对过去旧时代压迫的揭示和反抗才能胜利的时代主题。本片公认是60年代黑白造型最出色的影片。
2. 黄建新
【答案】黄建新是第五代电影人中出色代表之一,是艺术埋想阐释和关注社会现实结合较好的典型,他对新时期都市电影的探索表现,是具有独特特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建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电影现实与电影理想相互关系的一种表征,即从对传统无所畏惧的反叛与创新开始,表现出努力实现个性理想的独特果决倾向,进而融合传统。他80年代就以《黑炮事件》的艺术探索突兀而出。90年代以后表现都市生活的《站直哆,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埋伏》《说出你的秘密》《求求你,表扬我》等获得很高声誉。
3. 《阿诗玛》
【答案】海燕电影制片厂1964年出品,根据同名民间长诗改编,编剧葛炎、刘琼,导演刘琼,阿诗玛扮演者杨丽坤。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故事片,影片以优美抒情的格调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坚贞纯洁的爱情,并围绕这个动人的故事,展现了云南石林的美丽风光,以及火把节里富有浓郁撒尼族特色的风俗画面,加之片中颇具诗意的歌曲、传奇性的神话情节,使影片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1982年,在西班牙第三届桑坦德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获最佳舞蹈片奖。
4. 《孤儿救祖记》
【答案】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明星影片公司于1923年拍摄,首开社会片先河。影片内容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封建因果报应思想与主张贫民教育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混合体。影片上映后轰动一时,不仅在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影片公司,而且是中国电影成为有民族特色、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开端。
5. 《五朵金花》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导演王家乙。影片以阿鹏找恋人金花为线索,讲述一
对白族青年男女有趣的爱情故事,穿插了一个个富有喜剧色彩的故事。活跃在不同岗位的五位金花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反映了新中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幸福、欢乐的生活。这是我国电影史上一部具有抒情色彩和民族特色的生活喜剧。
6. 《姊妹花》
【答案】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郑正秋编导的家庭伦理情节剧巅峰之作,改编自郑正秋编导的舞台剧《贵人与犯人》。影片以孪生姊妹大宝、二宝的不同命运和遭遇,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状况。著名影星胡蝶在片中一人饰演姐妹两个角色。《姊妹花》故事情节中伦理内容与社会内容相结合,契合观众对贫富悬殊的黑暗社会的不满情绪,引发观众共鸣,创造了当时国产电影连映60多天的最高纪录,并成为郑正秋和胡蝶各自的于七表作。
7. 《青春之歌》
【答案】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导演陈怀皑、崔鬼。影片由女作家杨沫本人改编自其同名长篇小说,是“十七年”期间革命经典电影的代表作。影片讲述了受封建家庭逼迫走投无路的青年学生林道静,在革命斗争的锻炼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故事。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片”,影片集中了当时影坛的最佳阵容,参与拍摄的志愿群众演员达数万之众; 主演谢芳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情,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细微的感情变化,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的形象; 影片发行放映时造成轰动效应,以31万元的成本,获票房纯利润36万元。
8. 北影四大帅
【答案】北影四大帅指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四位著名导演水华、成荫、崔鬼、凌子风。成荫的代表作有《南征北战》(1952)、《西安事变》(1982)。水华的代表作有《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1959)、《伤逝》(1981)。崔鬼的《青春之歌》(1959)和《小兵张嘎》(1964)在“十七年”电影中独领风骚。凌子风的代表作有《红旗谱》(L960), 《骆驼祥子》(1982). 《边城》(1984)。
二、简答题
9. 概述70-80年代改革开放高潮时期中国电影概况。
【答案】(1)改革开放新时期
这是特指自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而开始的新的政治历史时期。但一般指称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是从1978年掀开帷幕开始的十年的社会变革时期。告别了“文革”,奄奄一息的电影缓缓复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与世界电影隔绝犷漫长时期后,中国电影开始丁大踏步地转向:转向艺术探索、转向世界潮流、转向百姓娱乐需求。大体而言,从观念形态和艺术潮流变化结合的角度分析,新时期电影经历了几个明显阶段变化:
①恢复期:包括政治反思一艺术复苏期(1976-1978年); 观念转化一艺术探索期(1979-1980年)。
②收获期:包括现实主义回归一纪实美学期(1981-1984年); 文化批判一影像美学期(1984-1987
年)。
③分化期:主要是都市娱乐一艺术分化期(1987-1989年)。
(2)艺术创作高潮形成
70年代末期以争退居后线情感前推的《小花》、表现对极左年代人性变异讽喻的《苦恼人的笑》和揭露“四人帮”年代政治迫害的《生活的颤音》为标志的一批电影出现,开始了新电影观念变革的先声。《归心似箭》《巴山夜雨》《今夜星光灿烂》《天云山传奇》是同时期艺术表现的出色代表。
80年代是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回归一纪实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相当重要。因为:中国电影开始确定自己的理念; 电影找到了自己的本体位置、独立价值; 电影艺术在整体变化卜而非技巧模仿卜达到了新的阶段。
文化批判一一影像美学期。1984到1987年的艺术收获期,是80年代中国电影最为丰盛的高潮时期。以第五代跃上历史舞台,创造“影象美学”阶段为标志,第三代影人佳作仍在,第四代成熟作品不断涌现,第五代耳目一新创作突现,造就了少有的中国电影辉煌局面。
(3)艺术经验总结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影革故鼎新的新时期。创作的极人丰富,样式的多样化,艺术变化的出入意料,都是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在美学上,这一时期开始了电影与人的极大靠拢,生命意识的增强是令人惊叹的,包括:
①从政治视角转向艺术视角。
②人伦情感的复杂和反思。
③生命意义的肯定和思索。
④文化反思责任的增强。
10.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是哪八个? 应如何看待样板戏电影?
【答案】(1)京剧《红灯记》《沙家洪》《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八个剧目为无产阶级文艺的样板戏。
(2)一方面,样板戏电影运用中国特有的京剧传统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塑造英雄人物,其中不少唱、念、做、打都很有工夫,演员是一流的,演出水平很高,今天看来仍十分精彩。这也是为什么样板戏电影至今仍有众多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当年拍摄样板戏电影的创作人员,都是一些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电影艺术家,他们虽然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但毕竟还是做出了在那个时代他们能做的努力。但是,另一方面,样板戏电影也是在“三突出”创作原则指导下、在所谓的“经验”模式束缚下、在江青的独断专横控制下拍摄的,带有那个时代浓厚的印记。
11.样板戏电影创作中的三突出指的是什么?
【答案】(1)“三突出”是拍样板戏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它是由于会泳首次提出的,1968年5月23日,于会泳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文章《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