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影视史论与实务之中国电影文化史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开国大典》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89年出品。导演李前宽、肖桂云。革命历史巨片《开国人典》(上、下集)是为新中国成立40周年拍摄的献礼片,影片再现了解放战争最后一年间历史风云的变化。影片气势宏大、历史事件众多,有138位有名有姓的重要历史人物,但构思布局填密,将焦点对准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个历史角色,揭示新中国诞生前夜两种历史命运的最后决战。片中毛与蒋并不产生面对面的交锋与直接冲突,创作者运用平行并置的蒙太奇方式,不断累积形成一种艺术概括力。在风格上,历史纪实性、文献性与诗化的写意性、表现性水乳交融一一创作者将战争年代所拍摄的15段老纪录片的影像资料作为艺术元素纳入创作之中,增强历史的凝重感和不可复制的时代气息。而在抒情段落则借助诗化的表现手法,烘托出“开国大典”这一特定历史瞬间的崇高诗意,将全片推向史诗叙事的高潮。
2. 蔡楚生
【答案】蔡楚生(1906-1965),中国电影编剧、导演。蔡楚生导演的电影具有现实主义和民族化的艺术特色,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代表作《渔光曲》(1934)不仅创造了当时中国影片卖座最高纪录,而且在1935年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47年他与郑君里联合导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再次创造了国产影片的最高上座纪录。
3. 《狂流》
【答案】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被称为“左翼电影”的“第一声”。编剧夏衍,导演程步高,胡蝶、龚稼农等当时明星公司影片最当红的演员担任主演。影片讲述在长江大水灾中一位小学教师与当地官宦抗争,带领乡民抢险的故事。夏衍写作《狂流》剧本时蹂入了导演程步高此前赴武汉拍摄的水灾纪录片,并第一次将摄影机运动、剪接方法化入了剧本当中。
4. 《武训传》
【答案】《武训传》是著名导演孙瑜于1944年创作的歌颂传奇人物武训“行乞兴学”义举的电影。1950年,《武训传》上映后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当年10部最佳影片之一。然而1951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武训历史调查记》的文章,认为影片宣扬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训传》开始遭受全国性批判。此后该片在批斗会上被多次当反面教材放映,引发了我国当代文艺史上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文艺思想论争。2012年《武训传》沉寂60年之后公映。
5. 李俊
【答案】李俊,第三代电影人,一生艺术追求独特,80年代有《归心似箭》等出色创作。《农奴》是60年代影像造型的突出创作,也是在彩色片已经发达时代而运用黑白色调与造型表现相当出色的经典影片。影片着意于黑白色块的视觉冲击力,造就强光下的暗无天日的压迫残害的恐怖。
6. 《李双双》
【答案】海燕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导演鲁韧,编剧李准,是一部展示新中国农村妇女崭新精神风貌的优秀影片。影片轻喜剧的艺术样式、紧扣人物的性格冲突、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性格化语言,都在当时的中国银幕上独树一帜。李双双的扮演者张瑞芳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核心基调,在表演爽朗、火辣的性格的同时,更着力体现女性的温存、忍让,对丈夫和孩子的疼爱,对朋友的关心。李双双的银幕形象是20世纪60年代电影创作的
一个重大收获。
7. 郑洞天和《邻居》
【答案】郑洞天是第四代电影人中的出色导演,他创作有《鸳鸯楼》《台湾往事》等作品。代表作《邻居》由郑洞天和徐谷明导演,1981年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影片以平实冷静的纪实形态,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造拉开了大幕,印证了纪实美学电影的魅力,影响深远。
8. 《城南旧事》
【答案】《城南旧事》为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也是80年代散文式结构风格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影片以主人公小英子的眼光感受世界,结构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偷儿的故事,宋妈的故事)。三个故事本身情节互不关连,而情感依依相接,同情与期待的落空,别离的惆怅、眷恋与善良美好期望的逝去相联系。“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见”是主构思,由此串结只个旧北京城南旧事,通过小英了的眼光看那此生活流程的片断,“离别”情感醒目而动人。
二、简答题
9. 概述70-80年代改革开放高潮时期中国电影概况。
【答案】(1)改革开放新时期
这是特指自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而开始的新的政治历史时期。但一般指称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是从1978年掀开帷幕开始的十年的社会变革时期。告别了“文革”,奄奄一息的电影缓缓复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与世界电影隔绝犷漫长时期后,中国电影开始丁大踏步地转向:转向艺术探索、转向世界潮流、转向百姓娱乐需求。大体而言,从观念形态和艺术潮流变化结合的角度分析,新时期电影经历了几个明显阶段变化:
①恢复期:包括政治反思一艺术复苏期(1976-1978年); 观念转化一艺术探索期(1979-1980年)。
②收获期:包括现实主义回归一纪实美学期(1981-1984年); 文化批判一影像美学期(1984-1987
年)。
③分化期:主要是都市娱乐一艺术分化期(1987-1989年)。
(2)艺术创作高潮形成
70年代末期以争退居后线情感前推的《小花》、表现对极左年代人性变异讽喻的《苦恼人的笑》和揭露“四人帮”年代政治迫害的《生活的颤音》为标志的一批电影出现,开始了新电影观念变革的先声。《归心似箭》《巴山夜雨》《今夜星光灿烂》《天云山传奇》是同时期艺术表现的出色代表。
80年代是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回归一纪实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相当重要。因为:中国电影开始确定自己的理念; 电影找到了自己的本体位置、独立价值; 电影艺术在整体变化卜而非技巧模仿卜达到了新的阶段。
文化批判一一影像美学期。1984到1987年的艺术收获期,是80年代中国电影最为丰盛的高潮时期。以第五代跃上历史舞台,创造“影象美学”阶段为标志,第三代影人佳作仍在,第四代成熟作品不断涌现,第五代耳目一新创作突现,造就了少有的中国电影辉煌局面。
(3)艺术经验总结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影革故鼎新的新时期。创作的极人丰富,样式的多样化,艺术变化的出入意料,都是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在美学上,这一时期开始了电影与人的极大靠拢,生命意识的增强是令人惊叹的,包括:
①从政治视角转向艺术视角。
②人伦情感的复杂和反思。
③生命意义的肯定和思索。
④文化反思责任的增强。
10.简述影戏理论的发展。
【答案】(1)“影戏”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常称为中国电影传统或“影戏传统”。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并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我们把这种传统称为“影戏”。“影戏”的创作风格是中国电影创作的初期主流。
(2)早期影戏理论不强调电影对现实的复制而是强调教化功能; 注重对情节和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以戏剧化的冲突原则为基础,把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电影叙事的标准; 常在善恶冲突中展开故事情节,以正义告终。
(3)20世纪30年代,电影创作在注重市民的欣赏趣味和剧作叙事的经验基础上,继承发展影戏传统,重视情节和戏剧冲突,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就是在创作中更多表现鲜明的进步倾向和时代精神。
(4)20世纪40年代,进步电影的主流在对待电影的基本原则和力一法上继承了影戏的电影传统,进步的电影家把电影作为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认识世界的工具,揭露丑恶的社会现实,教会人民仇恨。基于这种功能,叙事成为直接表现作品内涵的基本表意手段,是影片结构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