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外影视史之中国电影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十七年”电影
【答案】1949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期间生产的电影简称“十七年”电影。“十七年电影”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形象记录。作为最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载体,电影除了体现艺术审美价值外,还在更大意义上被当作树立权威意识形态的工具,在政治与艺术的结合上,创立了一套充满政治激情的电影语言体系,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电影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红色娘子军》《赵一曼》《战火中的青春》等。
2. 《我这一辈子》
【答案】由石挥编导,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社会的人,以历经小同时代的经历来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本片旁白运用独特,而使“我”的一生辛酸吐露无遗,并在镜头运用上平静舒缓,使日常生活的流程真实映现出来,并且呼应着影片整体上的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片是建国前现实主义影片的一种集中展现。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
3. 桑弧
【答案】桑弧(1916-2004),原名李培林,中国著名导演、编剧。抗日战争胜利后,桑弧入文华影业公司任编导,编写《假凤虚凰》,导演《太太万岁》《不了情》《哀乐中年》等影片。他的电影更多表现市民悲欢,艺术风格含蓄、细腻、恬淡、质朴,有“海派”导演之称。1949年后,桑弧执导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他在艺术处理上善于从平易中见深沉,从含蓄、淡雅中见浓烈,桑弧导演在喜剧方面亦作出了相当的探索和贡献。
4. 《小城之春》
【答案】《小城之春》,1948年出品,李天济编剧,费穆导演。故事描写了经过八年战乱后的江南某小城市中,一个因战乱而变得破落萧条的家庭。影片人物简单但关系颇为复杂。《小城之春》的艺术成就是独特的,在中国电影史上,它属于熠熠闪光的最为出色的影片之一,也是中国电影艺术中浑然天成的艺术精致之作。作为现代电影语言与传统美学意味的结合体,在艺术形态上脱俗新鲜,民族传统形态的风格追求独特。《小城之春》浑然天成的诗化电影语言实践,被看成是现代电影的前驱。
5. 《沙鸥》
【答案】《沙鸥》为1981年北京青年电影厂出品,由张暖忻执导,是一部表现青年运动员拼搏奋斗、为国争光也更是人格成长的一部运动题材影片。本片在表现手法上有了很大变化,突出之处包括用非职业演员担当主角,大量实景拍摄,较多运用长镜头表现生活流程等,使影片接近生活真实。而在表现上又格外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描绘,采用综合手段不拘一格表情达意,成为纪实潮流片中更多渗透心理起伏的影片,在艺术探索上引人注目。
6. 《孩子王》
【答案】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编剧阿城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剧本,导演陈凯歌,摄影顾长卫,主演谢园。影片通过插队知青在山村小学教书的经历,理性思考了教育、文化的缺失问题和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影片延续了“文革”后电影反思“文革”的传统,并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7. 景深镜头
【答案】景深镜头是摄影机沿着纵深方向安排组织被拍摄对象,从而产生逼真的空间立体感觉的镜头。当人物在前后景之间运动,立体感格外强烈。景深构图在视觉上突破了戏剧、绘画中存在的“第三面墙”,给电影造型开拓了新的领地。现代电影常常运用开放式构图,以获得更强的空间真实感和造型潜力。创作者可以利用前景和后景两个空间内的不同事件形成对比关系。
8. 微电影
【答案】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型”视频短片,其主要特点有:①“微平台”,立足于各种新媒体,可移动播放; ②“微放映”,每部时间在30秒~300秒左右; ③“微制作”,制作周期只需几天或数周; ④“微投资”,每部成本在数千至万元左右。微电影是传统电影和网络视频短片相结合的产物,更适应移动网络时代的需求,自07年出现至今日渐兴旺,因其为广人电影爱好者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而深受喜爱,代表作有《父亲》、《青春期》等。
二、简答题
9. 简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两个创作高峰期及其特点。
【答案】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取得了重大成就。仅1949至1965年的“十七年”时期,我国出品了40多部少数民族电影; 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迅猛发展,1978年至今,共有约200部少数民族电影问世。
(1)“十七年”时期,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一个高峰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中,民族性通过电影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民族性可概括为如下的几个力面:
①对包括民族传说、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风民俗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的再现,凸显各民族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的主题。如《刘三姐》《阿诗玛》两部影片分别取自壮族
和彝族中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其本身的民族传奇性就具备了审美价值。在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语言的展示上,“三大经典”为观众提供了难忘的少数民族记忆。特别是在民族音乐方面,除“三大经典”外,《草原上的人们》(1953). 《达吉和她的父亲》(1961). 《冰山上的来客》(1963). 《景颇姑娘》(1965)等影片及其音乐和主题歌也载入了中国电影史册和音乐史册。这些民族音乐十分经典,表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强化了影片的民族特性。在民风民俗的再现上,主要表现为对少数民族的情感再现,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等。以“三大经典”为例,它们都采用了“对歌”这一少数民族常用的感情表达方式。如《五朵金花》中金花与阿鹏第一次相遇,用对歌的形式表露爱情,表达得坦诚、直接、自由。影片这样的描绘,比较符合白族青年表达恋情的方式,凸显了民族特色。颇具典型性的少数民族爱情的独特表现方式在其他影片中也较为常见,如《哈森与加米拉》(1955)用“追姑娘”等习俗表现哈萨克族的爱情,《草原上的人们》中表现了“敖包相会”式的蒙古族爱情,《芦笙恋歌》(1957)中用“抢花头巾”表现了拉枯族青年男女特有的择偶方式。
②少数民族独特的视觉奇观,既适合电影视听表现又具有较强民族特色的魅力,为“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赢得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如《内蒙人民的胜利》(1950)中“套马”的场面,渲染了茫茫草原中策马奔腾的雄浑气势,具有很强的视觉观赏性; 《哈森与加米拉》中哈萨克族的“刁羊”场面不但凸显了民族特色,还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情趣。
③在叙事方式上民族性和电影特性结合,突破了少数民族传统的艺术语言方式,获得一种超越民族的审美价值。少数民族的艺术语言方式主要为歌、舞、音乐及民族史诗,而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在叙事方式上进行了不同于本民族叙事方式的间离,使用了许多非少数民族叙事特性的表现方式,更好地表现其民族特色。其中类型兀素的运用最为显著。如“二大经典”之一的《五朵金花》,利用男主角阿鹏寻找恋人金花时却遇见多位名叫金花的姑娘而形成了一个个喜剧性的情景。如在影片《神秘的旅伴》(1955)中,惊险样式的设定使得彝族姑娘小黎英的旅途充满了艰险与恐惧,对安全的寻求拉近了她与化装成赶马人的瑶族民兵连长朱林生之间的距离,惊险的旅途成就了这对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同时,观众还看到了瑶族、彝族与众不同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听到了沁人心脾的彝族情歌。具有民族特色的视听元素与电影类型元素、类型化叙事结合,为当时的观众带来了新鲜的审美感受。
(2)改革开放后:突破案白,提升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生产数量激增,艺术质量也有相当大的飞跃,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形成了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第二个高峰。
①在表现民族风土人情等一般民族性上获得了新的突破,如《蜡玛的十七岁》(2003)将少数民族的地域风光表现提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影片中所展示的哈尼梯田已超越了自然风光本身,它被赋予了一种精神象征意义,就像哈尼族人的心灵一般,在美丽、古朴与宁静中渐渐苏醒,接受着现代文明的洗礼。
②在保持一般民族性的同时,新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也开始对少数民族的历史进行探究,力求再现真实的民族历史,使其具备独特的民族性,同时又产生历史厚重感,深层次拓展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的主题。电影《松赞干布》(1988)表现了公元7世纪初,藏族著名政治家、社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