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596中外电影史之中国电影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延安电影团”
【答案】“延安电影团”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电影机构。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政治部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于延安,全名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延安电影团’,,由此开创了人民新闻纪录电影事业。代表作品有《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即《南泥湾》)等新闻纪录片和《白求恩大夫》等新闻素材,为积累重要的革命史料、开拓和发展人民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
2. 《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案】《一江春水向东流》由蔡楚生、郑君里合作编导,上集《八年离乱》是联华影艺社在1946年开拍,下集《天亮前后》则山昆仑影业公司在1947年10月完成。《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为史诗悲剧艺术典范,在中国电影史上开拓了以电影手法宏观角度反映重大历史的道路,它是史诗性的社会历史写照,又是传统化的家庭生活悲剧,其批判的多层次也充分体现:从传统的情感悲剧一一反传统的家庭悲欢到尖锐的社会批判。《一江春水向东流》代表了中国现实主义影片的杰出水平,是中国电影艺术的成熟标志。
3. 《神女》
【答案】《神女》,1934年联华公司摄制,吴永刚编导,阮玲玉、黎铿主演,是30年代中默片的杰出之作。影片的巨大成功首先是深刻的现实揭露与批判性。通过一个身处下层,受尽屈辱的女子宁愿忍气吞声,承受身心俱受摧残企图抚养孩子成人,却还无法立足生存的故事,对社会的不公、道义的丧失和黑暗压迫的无处不在做了血泪的控诉。深刻的社会批判力度更多是从独特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神女》在一个相当清晰的人物故事中表现出了人生的复杂内涵。
4. 《开国大典》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89年出品。导演李前宽、肖桂云。革命历史巨片《开国人典》(上、下集)是为新中国成立40周年拍摄的献礼片,影片再现了解放战争最后一年间历史风云的变化。影片气势宏大、历史事件众多,有138位有名有姓的重要历史人物,但构思布局填密,将焦点对准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个历史角色,揭示新中国诞生前夜两种历史命运的最后决战。片中毛与蒋并不产生面对面的交锋与直接冲突,创作者运用平行并置的蒙太奇方式,不断累积形成一种艺术概括力。在风格上,历史纪实性、文献性与诗化的写意性、表现性水乳交融一一创作者将战争年代所拍摄的15段老纪录片的影像资料作为艺术元素纳入创作之中,增强历史的凝重感和不可复制的时代气息。而在抒情段落则借助诗化的表现手法,烘托出“开国大典”这一特定历史瞬间的崇高
诗意,将全片推向史诗叙事的高潮。
5. 《芙蓉镇》
【答案】谢晋执导影片。《芙蓉镇》通过描述在“文革”期间湘西一个偏僻山区小镇几个小人物发生的命运演变,对“文革”的荒诞、非理性进行猛烈的抨击,反映中国妇女和广大知识分了在这场运动中所承受的悲惨命运,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影片以小角度引发出大主题,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非常成功。两部影片在艺术思想与技巧上都达到当时中国电影的出众水平,标志着传统电影的深厚与艺术变化趋向,也成为谢晋电影的经典代表。
6. 《一个和八个》
【答案】广西电影制片厂1983年出品,导演张军钊,摄影张艺谋、肖风。《一个和八个》被认为打响了“第五代电影”的第一枪,宣告对传统电影价值观念、美学追求的反叛与背离。影片取材于郭小川的同名长诗,讲述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一位八路军指导员因叛徒诬陷蒙受冤屈,与八个罪犯关在一起,随时可能被处死; 但他不考虑个人生死,继续宣传抗日救国,使大多数罪犯转变,最后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影片一在主题确立、导演处理、声画造型、表演意识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将八名罪犯从陪衬地位推到主角地位,着力群像刻画; 以战争作为背景,突出战争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的撞击和关系的演变; 有意造成画面不平衡,构成内在的紧张感,用大反差的光线和黑白对比的版画式色彩表现人物雕塑般的力度与沉重感,以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震惊电影界。
7. 袁牧之
【答案】袁牧之,30年代出色的影、剧艺术家,1934年写出第一个电影剧本《桃李劫》,并担任影片主角,成功地塑造了他的第一个银幕形象。1935年,袁牧之又主演了《风云儿女》,扮演了浪漫诗人辛白华,也获得好评。1937年,创作了他的代表作《马路天使》,该片是30年代中国电影的杰出代表。
8. 《早春二月》
【答案】谢铁骊代表作,《早春二月》是一部根据左联烈士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的中国名著改编片中的杰作。在十七年影片中,描写情感尤其是人性的艺术化深度作品当属《早春二月》,尤其是本片以刻画小知识分子的思想复杂、深刻而较之单一化的情感表现更具有一种艺术价值。现实主义内容的诗意化表现是突出的特点。《早春》的人物形象是更多带上人道主义色彩的人物,是当时新中国电影中少有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艺术典型。
二、简答题
9. 20世纪20年代的商业电影都有哪些类型? 它们由盛到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从1926年下半年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中国影坛相继形成了“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三股商业电影创作热潮。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上述三种电影现象,对丰富
民族电影的创作类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最终由于愈演愈烈的粗制滥造之风,使得我国的民族电影业走向了危途。中国电影在告别20年代、进入30年代的时候,陷入了一种难堪的困顿境地。
10.概述40年代战后中国电影成就。
【答案】(1)战后电影战后电影是指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电影创作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战后,中国电影也开始复苏发展,终于迎来比较厚重的成熟之期。这种成熟与厚重的基本标志是:
①产生了一批堪称优秀的作品,包括:昆仑公司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等。文华公司的《小城之春》《太太万岁》《哀乐中年》《艳阳天》等。以及《天堂春梦》《遥远的爱》《松花江上》《幸福狂想曲》《乘龙快婿》《还乡日记》《夜店》等。
②传统电影走向成熟,《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为代表的影片达到了中国传统电影所能达到的高度,现实主义以更为自觉和深入的姿态确立自己稳固的地位。在电影观念上的成熟,指经过抗战血与火的经历,电影人已不再把电影看成是与现实脱节的个人情感表现。战后电影的社会揭露更为强烈,与现实的关系也更为密切,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使优秀影片达到很深刻的程度。
③创作视野更加扩大。在现实批评为主导的背景下,出现以《小城之春》为标志的诗意文人电影和《太太万岁》等世俗喜剧电影,为中国电影的多样形态成熟作出了贡献。在现实主义影片、喜剧题材片、散文化电影的创作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2)战后电影类型
①反映现实成了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代表了战后中国电影的主流方向的现实影片创作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史诗悲剧的典型代表; 《三毛流浪记》是喜剧与讽刺艺术的结合得较好作品; 《乌鸦与麻雀》在喜剧艺术与隐喻手法的结合上作出了出色成就;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抗战岁月纪实风格的突出影片; 《万家灯火》是战后中国电影冷峻现实主义的典范。
②多样形态艺术风格创作。战后中国电影创作中,文人电影等多样形态也取得成绩,包括民族伦理情感的影像化创作,如《不了情》《小城之春》《艳阳天》等。在电影语言上最为独具一格的是《小城之春》,它以特别的方式不期然把中国电影的语言现代化作了成功的风格化实验。
③讽刺艺术的温情化、喜剧化创作。后喜剧电影中,大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是文华公司出品的社会风俗喜剧,如张爱玲编剧、桑弧导演的《太太万岁》,桑弧编剧、黄佐临导演的《假凤虚凰》,以及陈鲤庭导演的《幸福狂想曲》等。另一类是昆仑公司出品的讽刺喜剧,如郑君里导演的《乌鸦与麻雀》,赵明、严恭导演的《三毛流浪记》,以及张骏祥编导的《还乡日记》《乘龙快婿》等。
11.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是哪八个? 应如何看待样板戏电影?
【答案】(1)京剧《红灯记》《沙家洪》《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八个剧目为无产阶级文艺的样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