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清代散曲研究》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对有清一代的散曲进行较系统、全面的梳理。全文包括绪论、正文、附录三大部分,约二十万字。
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清代散曲研究的现状加以回顾,并申论其研究意义。文中认为,清代散曲研究的现状十分薄弱,亟需加强。研究清代散曲对散曲研究、文学史研究、文体学、清代社会研究等方面都有所裨益。
正文部分共分七章,二十一节。主要从清代散曲的文化环境、散曲观念、作家队伍、发展演变、主要题材、艺术特征、与其它文体的交互影响等不同角度,对清代散曲及其相关问题加以分析,对其内部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进行论述。
第一章系对清代散曲的宏观研究,旨在揭示清代散曲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文章从清代散曲的相关禁令、政令对散曲创作的影响,清代经济发展与散曲的传播,清代学术与文人的散曲创作诸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清代的各种相关禁令,影响了清代散曲创作的走向;经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使都市与乡村、南方与北方的散曲创作出现了明显的反差;清代学术对散曲的题材、风格影响最为显著,两者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第二章以清人的散曲观念为研究对象。第一节的主要意图,是对过去认为清人鄙视散曲文体的成见予以辨正,通过对有关学者及散曲作家的观念的考察,指出还有许多人对散曲评价极高并抱有极大热情。第二节和第三节则探讨清人对散曲文体的认识。通过清人对散曲、清曲及小曲等一些散曲概念的使用,指出只有散曲被当作文体概念使用;清人对词、曲的文体辨析,特别是刘熙载提出的“面子上疑于放倒,骨子里弥复认真”等观点,表明清人对散曲特质的认识更加明确。
第三章以清代有名有姓、生平可考的散曲作家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清代散曲作家的时空分布及其知识结构。在时间上,以作家的卒年为准,推断其生活年代。康熙十八年前,有散曲家约50人。十八年后至道光二十年,有散曲家约136人。晚清散曲作家约70人。在空间上,有籍贯可考的作家计216人,江苏一省就有110人,浙江省有50人,南方其它省有35人,南方共195人;北方各省总共只有21人,其中山东省有9人算是最为集中。在知识结构上,清人没有像元人张可久一样专治散曲的作家,他们或治经,或为理学家,或为朴学家,兼工诗、词者更多。因此,清代散曲带有一些“诗气”、“词气”,有些还不脱“著作”的影子,以文为曲为典型的“学者散曲”。其次,列举了沈裔作家群等七个散曲创作群体,对其中一些群体的作家、活动及风格进行了勾勒。
第四章为全文的重点之一,主要以作家创作中的时代特征为线索,勾画清代散曲的发展演变轨迹。本章将清代散曲的发展分为明清之际、清中期及晚清等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论述。第一阶段,主要介绍爱国英雄、遗民作家的部分创作及遗民生计问题引发的“教职贫困” 等散曲。同时,还论及了清初文人对晚明散曲的沿袭等问题。第二阶段的创作,则采取了归类论述的方法,即“词味散曲”、“檼括”、“翻谱”之类散曲、道情派的创作及其他散曲作家的创作等,对其中12位作家的成就、风格重点进行了论析。同时,对此期的时调小曲集《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等也进行了评论。第三阶段,以题材分类为主,论述了涉及“劝戒烟”、农民起义、帝国主义侵略及辛亥革命等内容的散曲;作家的创作则论述了赵庆熺、许光治的散曲成就。最后还简要分析了散曲衰亡的原因。
第五章主要侧重清散曲题材的专题研究。对清代散曲中创作较为集中、社会意义较为明显的黍离悲歌、题画散曲、黄冠体散曲及女性生活题材的散曲进行归纳,并将它们置入整个散曲史中,与元代、明代同类题材散曲进行比较,以期发掘清人对散曲题材的拓展。
第六章是本文的又一重点章节。主要论析了清代“词味散曲”的得失、“檼括”散曲等的表现及其评价、清代“曲味曲”等三个问题。笔者认为,“词味散曲”在提高了散曲的文学品位的同时,也失去了元散曲已建立起来的白话语气;“檼括”等散曲的意义在于对前人名作的传播方式的转换,对它们应适当宽容;“曲味曲”在艺术上代表了清代散曲的最高成就,可惜作家人数少,题材也不大丰富。但其作品能表明清代“本色当行”的散曲作家们对散曲文体的认识及发挥。
第七章主要研究清代散曲与同时代的戏剧、小说等文学体裁的交互影响。笔者认为,这些文学体裁之间相互交融,互有促进。
本文的结论是:清代散曲在内容上趋于雅正,在语言词汇上讲求词藻和典雅,提高了散曲的品位,增强了文学色彩,其艺术成就并不低于元、明散曲。然而,清代散曲在增强散曲文学色彩的同时,却丢弃了元散曲已建立起来的白话语气,从而,阻碍了中国古典诗歌走向白话的历史进程。
文章附录,则辑录了笔者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从清代小说、戏剧、笔记中辑佚出的散曲和时调小曲及其残句,计小令二十一首,套数五篇,可补《全清散曲》之不足。
关键词:清代散曲 发展演变 艺术特征 题材创新 雅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