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要 相对主义并没有系统的体系,而是一系列观点;在历史上也很少有拥护者,但却有广泛的影响力。相对主义不是一个逻辑论证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论”或“价值论”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具体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中多种价值互相冲突抵消以致“绝对价值”被平面化理解所产生的的症候性反映,因而是功能性和历史性的。价值论相对主义源于古老的“自然”与“人为”之争,是夸大后者的产物,但现代种种理论过于知识化导致这一问题被搁置,价值相对主义泛滥不可避免。价值相对主义的积极作用在于对抽象的理性形而上学构成了反驳,并揭示了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权力机制;消极作用则在于破坏了固有传统对知识和价值的确定性信念,“绝对价值”仅仅成为一种具体的历史和文化境遇中主观性构建的相对性理想和个人信念,不再具有普遍的指引性和规范性。
价值相对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这一点已几乎被公认,但透过表面的争论寻找其更深刻的历史和观念来源,这就是“现代性”。现代社会的每一步发展和新价值的建立,同时意味着对既有价值的摧毁和瓦解,现代社会是一个变革、流动、不稳定的社会。现代变革的最大特征是“现代人”的生成,他在宇宙中被确立为“独一无二”的角色,但被淘空丰富精神内涵的抽象“主体”最终结果只能是生命的无法承受之轻。现代社会强调理性基础上总体一致,但它实质上是虚假的一致,背后隐藏的是社会利益和价值观念的冲突。立足于“观念革命”的历史主义试图反拨理性主义的抽象统治,但历史总是流动的和需要阐释的,历史主义的精神注定是相对主义的;自由主义和实证主义同样没有注意到价值相对主义观念的实质,“价值中立”原则放弃了对“价值冲突”解决尝试,于是对价值的多元和冲突的无奈导致了现代人的无根漂泊的宿命。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深刻理解了现代性生成过程,其中蕴含着对价值相对主义的思考和超越尝试。马克思发现,现代价值观念不可调和的矛盾性根本上是由现代社会的“革命性”造成的,但这一革命首先不在人的思想观念领域发生,而在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发生。因此,价值相对主义不是一个观念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超越它的方法不能在观念世界中寻找,而应在现实性的实践活动和历史性的社会发展中去实现,这正是历史辩证法的革命性意义。
对价值相对主义的深度研究需要与“现代性”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从而重新审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在中国,“现代化”是近百年来不断企及的目标。随着急剧的社会转型,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剧烈冲突,种种主导价值的功能式微,公众价值观念陷入迷茫,价值相对主义随之产生。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本质特征正在于对价值的创造性。现代化过程是人与社会互动的过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意志或是社会自身的客观规律都会导致价值相对主义。同样,对于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化与普世价值的矛盾关系也是如此。在此情景下,面对现代化持片面“西化”或者“保守”的态度所反映都是相对主义式的“自说自话”。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要克服和超越价值相对主义的问题必须要立足自身的价值问题,同时借鉴吸收人类共同的价值,实现文化价值的不断创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