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夷坚志》报应故事所见南宋民众观念与基层社会

关键词:《夷坚志》 报应 南宋 民众观念 基层社会

  摘要

摘要 对于民间信仰的研究,近年来有所升温,改变了过去只注重上层、精英思想,忽略基层社会民众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情况。一个社会的成员,大部分是基层民众,他们是各种宗教、信仰的主体。在民间流传的各种非官方、非正式的信仰,和官方、上层、正式的宗教信仰即紧密相连,又有自己的特色。
《夷坚志》,南宋洪迈(1123—1202)著。此书系作者用60年的时间编成,是宋代最大的志怪小说集,内容驳杂,凡神仙鬼怪、异闻杂录、风土民情、遗文轶事、巫术梦卜、文学医药、官场争斗等等都有包容,多为时人所见所闻,是了解宋代尤其是南宋社会极有价值的资料,在古小说、宋代民间宗教及信仰方面的价值更高。近年来以其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不少,但多为发表于刊物的单篇论文。就本人所见,目前对其宗教信仰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门研究的专著仅有关冰的《神鬼精怪世界的解读》,力度不足,因此对此书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鉴于该书在民间信仰方面的巨大价值,本文选择了其中660余例报应故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南宋时期善恶报应现象的特色及其反映的民众观念与基层社会现实。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简单回顾了近年对民间宗教、信仰及《夷坚志》研究的概况,指出了对《夷坚志》进行专书研究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在唐宋时期佛教兴盛的情况下,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与中国传统报应观的冲突与融合情况。自佛教传入后,报应故事就体现出了二者共在的特色,这是佛教传入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结果。
第二部分:对报应故事的分析。共包括:忠孝观念、男女之情与女子地位、吏治、贪财好利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杀生食肉、奢侈报与掠剩、两种结果、数量问题八节,由此探讨各类故事所反映的南宋民众思想观念与基层社会。
第三部分:结论。通过对《夷坚志》报应故事的重点分类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中国传统的善恶报应观与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即有相似处又有明显的差别。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也是二者在冲突中融合的过程。唐宋时期是佛教最终成功融入中国文化的时期,它所宣扬的因果轮回、善恶报应说也在中国遍地开花。但是,此时的报应故事吸收了传统报应观强烈的现世功利性、家族性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披着佛教外衣的本土文化,是二者的杂糅。
二、善恶报应是中国古代的一座道德法庭,它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社会的黑暗、现实生活的不如意、认识能力的限制等原因,人们选择了善恶有报这一看似荒诞不经的信仰。这一方面是对人的麻醉-信奉者忽略了更多的行恶未遭恶报、行善未得善果的事情,或者以命中注定来解释,但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们 “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三、善恶报应故事有着明显的时代特色。两宋理学力量的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南宋地理位置的特点、佛教的巨大影响等都能从中得到体现。
四、善恶报应故事反映出了人类思想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一些在我们看来可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往往有它另外的一面。比如,宋代女性尤其是基层女性的地位并不是原先有人认为的那样低下、理学在基层社会的影响也不是十分巨大、民众对于贪官是报着一种即抵制又接受的心理、人们更愿意用“惩恶”而非“扬善”的方式来警示世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