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要:人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是思想的存在,人的全部尊严在于人的思想。当前的教育过分关注学生的物质生命,教育成了获得外在价值的工具。而忽视了学生的精神生命,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忽视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把高中生从‘考试文化’中解放出来,使高中生被束缚的心灵重获自由,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是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题。很显然,学生学会选择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只能建立在心灵自由的基础之上。一颗被奴役的心灵,一切创造力终将被带上枷锁的心灵所扼杀。对学生进行心灵自由教育是使学生重获心灵自由的必由之路。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心灵自由教育:
一、心灵自由教育的本质特征
首先讨论什么是自由,从哲学家们对自由的论述,我对自由的理解,为该文论述的需要,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人存在的特征。是对必然的深刻认识,是自律、自觉、选择和责任。其次是讨论了心灵自由。认为心灵自由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把自由分为两大类:一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二是实践论意义上的自由。再次是讨论了什么是心灵自由教育。认为心灵自由教育是教育者引导、启发、鼓励学生主动建构精神独立,思想自由,追寻生命意义的教育。最后,总结了心灵自由教育的四大特征:怀疑的精神,反思的精神,民主的精神和开放的精神。
二、心灵自由教育的价值
1、过本真幸福的生活。本真的生活就是“经过省察的人生”。就是自己主动、自由地选择成为自己,成为一个精神独立,思想属于自己的人。对幸福而言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世界。2、养成自发自动的性格。心灵自由教育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心灵,做自己思想的主人,而不做他人思想的奴仆。提高自己的主体性,以积极的心态去生活,去学习。3、形成约束自我,自律自觉的品质。外在的自由,言行自由是相对的。心灵自由的人,能按内在的必然性而行动,能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4、陶冶尊重自然的情怀。拥有心灵自由的人既不强加于外物,也不强加于他人,更不接受外在强迫。主张在与大自然的平等交流中,陶冶性情,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心灵自由教育与教育变革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造思维。心灵自由教育具有怀疑、反思、民主和开放的特点,并能使学生养成自发自动的性格。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能激发、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2、以大众道德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心灵自由是道德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大众道德就是利已不损人,利已又利人。在道德的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处理好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基本道德与特殊道德的关系。最后,以大众道德为基础,把道德划分为五个层次,人生是一个不断道德化的过程,通过反思、感悟社会、自然和人生,才能逐渐进入更高的道德层次。
3、建构主体间交往的师生关系。要把传统的主客体师生关系转变成主体间师生关系。以平等交往为基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系统。在师生平等、自由交往中,学会与不同价值取向的人相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4、建基于信仰的教育。“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心灵自由教育是引导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个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甚至可以没有政治信仰,但绝对需要也肯定存在一定的人生信仰。生命的意义问题可以从对幸福的追寻开始,无论是感受幸福而是创造幸福,学生都必须建立其人生信仰体系,同时又需要建构其道德体系。培养“宁静致远”的心态,“玉汝与成”的意志,“匹夫不可夺志”的浩然正气,在奋斗中感受人生的意义与幸福。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人“成为某种人”,更重要的是使人“成为人”。心灵自由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精神独立,自由思想。在社会和自然中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生命的意义。
每个中国人都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不但是中华民族之福,也是全人类之福。
关键词:心灵自由 心灵自由教育 幸福 道德 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