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之认知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返回抑制

【答案】返回抑制简称IOR , 通常, 有效提示会促进加工, 然而, 外周提示之后延迟300ms 或更长时间, 对那一位置的目标觉察不仅没有受到促进, 反而变慢, 这种效应称为返回抑制(IOR )。

2. 知觉恒常性

【答案】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 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在视觉范围内, 恒常性的种类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以及颜色恒常性。

二、简答题

3. 认知神经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案】(1)脑损伤病人研究;

(2)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 扫描);

(3)磁共振成像(MRI );

(4)事件相关电位(ERP )(时间分辨率高);

(5)单细胞记录技术:是一种不能安全地用于人类研究的技术。

4. 言语机能联合区主要包括哪些中枢?这些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导致什么样的言语障碍?

【答案】⑴言语机能联合区定位于优势半球, 位于大多数人的左半球, 主要包括运动性言语中枢、听觉性言语中枢、视觉性言语中枢和书写性言语中枢。

⑵上述言语中枢在言语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受到损毁将造成语言功能异常。 ①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区)

位于额下回后部, 靠近中央前回的下部。布洛卡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通常称为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患有这种失语症的病人, 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他知道自己想说什么, 但发音困难, 说话缓慢而费力。

②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区)

位于颞上回的后部。威尔尼克区损伤引起接收性失语症, 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病人说话时, 语音与语法均正常, 但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 可以听到声音, 但不能分辨构成语言的复杂声音模式, 他们谈吐自由、语言流利, 但话语没有意义。

③视觉性言语中枢

位于角回, 角回受损导致失读症, 即单词的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失去联系, 从而引起阅读障碍。这种病人能说话, 能理解口语, 但不能理解书面语言;

④书写性言语中枢

位于额中回后部, 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导致患者其它运动机能正常, 却不能写字绘画的失写症。

5. 简述随意注意的概念并分析其特点。

【答案】(1)随意注意的概念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2)随意注意的特点

①随意注意的特点是其指向性和集中性决定人们自己所提出的、拟定的任务和目的。当注意指向与那些既不是最强烈的、也不是最新异的、又不是有趣的刺激物时, 常常要求人们具有某种意志的努力。所以, 心理学中把这种随意注意又称为意志的注意.

②随意注意是只有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 受意识的控制, 由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的支配调节的。

6. 什么是阅读理解?如何研究它?

【答案】阅读理解是从书面文句中提取意义的过程。阅读理解由两种基本的加工构成:①词汇加工, 包括眼睛注视的顺序和词汇通达;②理解加工。研究阅读理解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

(1)眼动追踪。眼动追踪可以根据眼动的位置来相应的改变屏幕上呈现内容的变化, 以测量阅读知觉广度。基于此技术有三种研究范式:移动窗口范式、移动掩蔽范式和边界范式。

(2)对大声阅读的记录。优点:①允许对阅读中所发生的错误进行分析;②阅读者对文章中某些不准确之处(如拼写错误)的反应也能得到评估。缺点:①对绝大多数成人来说都显得不太自然;②大声阅读的速度只是默读速度的一半的事实, 也说明两种形式的阅读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异;③眼睛一声音广度(即眼睛领先声音的距离)大致为两个词, 因此在大声阅读中所产生的一些错误, 反映了阅读者的记忆错误而不是纯粹的阅读错误。

(3)单词辨认技术。该方法测量单词辨认所需要的时间, 其中词汇决定任务(决定一个字母

串能否构成一个单词)和命名任务(尽可能快地大声说出一个单词)被研究者广泛用于研究阅读。

7. 专家有哪些特征?

【答案】专家是指有特殊认知能力的人, 专家化指特殊能力和技能的学习。回顾了大量关于专家的研究后, Glaser 和Chi (1988)提出了专家的一些特征, 如下所示:

(1)专家主要在自己从事的领域表现优异。

(2)专家在他们的专业领域中能洞察到大量有意义的模块。

(3)专家处理问题速度快。

(4)专家似乎能有效地利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专家似乎有更强的记忆力, 但也许只是更会利用他们的记忆力。

(5)专家在他们的专业领域中能在更深的层面领会和表征问题。让专家对问题进行分类并分析, 他们往往会研究深层次的问题而非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6)专家花大量时间对问题进行质性分析。他们在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之前。往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该问题。

(7)专家有自我监控技能。他们似乎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及时改正。

8. 简述深度知觉的线索。

【答案】深度知觉指以视觉为基础, 对自身所在空间, 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 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 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人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形状, 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人们通过肌肉线索(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等来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1)肌肉线索

①眼睛调节:水晶体的曲度变化提供距离信息。看近处的物体, 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大;物体移向远方, 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小。

②双眼视轴辐合: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辐合可用辐合角来表示, 物体近, 辐合角大;物体远, 辐合角小。控制辐合的眼肌运动提供了关于距离的信号。

(2)单眼线索

①对象重叠(遮挡):如果一个物体部分地掩盖了另一个物体, 那么被掩盖的物体就被知觉成远些。

②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 就是线条透视。近处物体所占视角大, 在网膜上投影大;远处物体占视角小, 在网膜上投影小, 因而使两条向远方伸延的直线看起来趋于接近。

③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 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引起的光线的散射。结果, 远处物体显得模糊, 细节不如近物清晰。

④相对高度:在其他条件相等时, 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一个, 就显得远些。

⑤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人们倾向于把小而密的物体看成比较远的, 把大而疏的东西看成比较近的。

⑥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运动视差是指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 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一般说, 近处物体看去移动得快, 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较慢, 方向相同。运动透视是指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 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 远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

(3)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是指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 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 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 人们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