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大学认知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选择通达模型

【答案】选择通达模型认为, 语境能够引导读者通达歧义词的合适意义。尽管歧义词两个意义都有一些最初的激活, 但只通达与语境相一致的意义。选择通达模型预期, 读者将利用语境来选择歧义词合适的意义, 依靠语境的模型和歧义词加工的花园路径都属于这类模型。

2. 定势

【答案】定势也称心向, 是指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或活动的倾向性。这种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往往影响人对刺激情境以某种固定的方式做出反应。定势有时能促进问题解决, 有时会起阻碍作用。

二、简答题

3. 简述在视知觉中图形组织的原则。

【答案】图形组织的原则包括:

(1)邻近性: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 容易组成为图形。

(2)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在视野中, 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 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当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 容易组成图形。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方向对图形组合也有重要意义。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 容易组成图形。

4. 简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含义及主要区别。

【答案】(1)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含义

①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 个体已有的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作用的记忆, 是个体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影响, 又称自动记忆。内隐记忆能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的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 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 一般不能用言语表达。

②外显记忆是指人在意识的控制下, 主动搜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是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影响, 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其形成一般有评估、比较和演绎等认知过程的参与, 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言语描述。

(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的区别

①信息加工水平(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的效果, 但对外显记忆的影响明显;

②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一般内隐记忆的消退速度比外显记忆慢, 外显记忆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 内隐记忆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③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的成绩随识记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但内隐记忆则不受其影响;

④感觉通道的改变会影响内隐记忆, 但不影响外显记忆。加考比等人在研究中发现, 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 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 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⑤外显记忆容易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 但内隐记忆很少受到它们的影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说明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 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5. 简析知觉信息加工的基本机制。

【答案】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的信息加工主要有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两种方式。

(1)自下而上加工

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 如:颜色和明度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振幅;音调和音响知觉依赖于声波的频率与声压水平;形状知觉依赖于物体的原始特征和线条朝向;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的位移等等。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

(2)自上而下加工

知觉还依赖于感知的主体, 即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孤立的眼睛、耳朵和鼻子。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 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 他的一般知识经验,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 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后面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一般说来, 在人的知觉活动中, 非感觉信息越多, 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 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 非感觉信息越少, 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 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6.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是如何编码的?又是如何从短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

【答案】(1)短时记忆主要采取的编码方式是听觉编码, 也有部分的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顺序系列检索(即信息被相继地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来检索)和平行同步检索(即信息被同时地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来检索)是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两种主要的途径:

Sternberg 范式就是顺序系列检索:该技术是指一个系列扫描任务, 它向被试呈现诸如数字等一系列项目, 每个呈现1.2秒。这些项目会被记录到被试的短时记忆中。完整的系列组成了一个记忆集合。当被试确信自己已经记住了这些项目, 他/她便按键。随后呈现一个探测数字, 这个数字与被试即时记忆集合中的数字可能相同, 也可能不同。被试的任务就是报告数字是否属于记忆集合。每次试验都包含一个不同的记忆集合。实验者可以在1个到6个项目之间选择记忆集合的大小, 因为

它们都处于被试的即时记忆范围内。结果发现, 被试基本不会答错, 主要的数据形式是从呈现探测项目到被试反应之间的时间。反应时反映了搜索记忆所需要的时间, 也可能作为描述短时记忆结构及其信息提取法则的基础。记忆集合越大, 所需要的反应时间越长;短时记忆中的信息量越大, 获取信息所需的时间越长。

7. 什么样的证据能够证明, 事后的误导性的信息会导致不精确的记忆?

【答案】Loftus 和她的同事们(1978)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幻灯片。一辆跑车在一个交叉路口停下来, 然后转弯, 撞上一个行人。一半被试所看的幻灯片上, 交叉路口处有允许其他车辆先行的标志。另一半被试则在交叉路口处看到停车标志。这些幻灯片呈现之后20分钟~一周, 让被试回答一些关于交通事故的细节问题。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 或者包含与幻灯片中细节一致的信息, 或者包含不一致的信息, 或者不提及这种细节。回答完问题后, 被试看到两张幻灯片, 一张上面有允许其他车辆先行的标志, 另一张上面有停车标志。被试的任务是选出他们先前看过的幻灯片。结果发现, 同接受一致和中性两种信息的被试相比, 接受了不一致信息的被试, 再认的准确率要低。这说明, 事后的误导性信息, 会导致不精确的记忆。

8. 问题解决这一问题, 在过去是如何进行研究的?

【答案】早期的问题解决研究者并未给问题与问题解决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 多数采用内省实验或动物实验研究。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研究学习的基本课题是条件反射, 动物走迷宫和打开迷笼等行为。格式塔心理学家为了便于与行为主义进行争论, 也用动物作被试研究问题解决. 。

早期的研究者缺乏学习分类观, 混淆了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人类低级学习与高级学习的区别, 自然不能给问题与问题解决提供一个科学的定义, 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很难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三、综合题

9. 试述遗忘及影响遗忘的因素。

【答案】(1)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错误地再认与回忆。遗忘有各种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临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2)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影响, 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包括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以及识记者的态度, 具体如下:

①时间因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 长时记忆的保持量将发生变化。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 在学后的短时间内保持量急剧下降, 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 最后接近水平。

②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记忆材料性质的不同对保持进程有很大影响。一般, 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