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大学认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部分报告法(partial —report procedure)

【答案】部分报告法是测量感觉记忆的方法。Sperling 将全部的刺激项目排成3×4矩阵, 刺激以50ms 的时程呈现, 在刺激消失的同时, 某一信号随即出现, 被试者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报告相应的刺激项目, 再根据报告者的准确率计算被试者的记忆量。部分报告法运用了随机的原理, 使报告分段进行, 有效地控制了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2. 知觉恒常性

【答案】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 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在视觉范围内, 恒常性的种类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以及颜色恒常性。

二、简答题

3. 简述言语和语言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 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个体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思考和社会交往的行为过程。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表现在:

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言语是人的心理现象。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与社会共存

亡, 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交流思想的心理过程, 是一种心理现象。

②语言是交际活动的工具, 言语是交际活动的过程。

(2)语言与言语的联系表现在:

①言语离不开语言。言语是以语言为载体的, 个体只有掌握了语言词汇和语法规则, 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②语言离不开言语。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的言语活动才能得以体现, 才能发挥其交际功能。

4. 认知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组成部分?

【答案】现代认知心理学广泛吸收了来自12个主要的研究领域的理论与技术:认知神经科学, 感觉/知觉, 模式识别, 注意, 意识, 记忆, 知识的表征, 表象, 语言, 认知发展, 思维与概念形成, 人类智力与人工智能。

5. 简述Sternberg 的智力三因素理论。

【答案】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 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

力的三个方面, 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 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1)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 有三种智力成分对信息加工是至关重要的:知识获得成分, 可以用于学习新的事实;操作成分, 作为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技巧;元成分, 用于选择策略、监控认知过程以达到成功。

(2)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 人的智力还表现在对日常事物的处理上, 它包括对新的和不同环境的适应, 选择合适的环境以及有效地改变环境以适应需要。

(3)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 从经验的角度, 人们处理问题需要有两种能力中的一种或两种, 这两种能力就是个人处理新颖问题的能力和使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

6. 一个人的偏好如何影响他/她可能形成的心理地图的种类?

【答案】地理上的当地中心感是亲密感的结果, 它提供了情感上的安慰。一个人对于真实地理的基本印象, 即心理地图, 既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也部分地反映了其主观解释。因此, 每个人的心理地图都各不相同, 心理地图一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7. 为什么同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相比, 基本范畴具有特殊地位?

【答案】(1)人们用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身份。当人们想表达一个概念时, 基本范畴已经足够了;

(2)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

(3)基本范畴名称产生启动效应。

(4)需要说明的是, 尽管基本范畴对于普通人具有特别的价值, 但是, 对于专家来说, 下为范畴可能也有特殊意义。因此对于专家来说, 基本范畴的特殊地位可能不再存在。

8. 比较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答案】(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三个结构, 它们在记忆保存时间、记忆编码和记忆容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①感觉记忆(即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 其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 因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保存的时间比较短暂, 一般为0.25~2秒钟。当信息受到注意即得到识别时, 进入短时记忆, 若未被注意则会很快消失。

②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1分钟左右, 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它一般以言语听觉形式编码为主, 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 其信息容量为7土2个组块。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被言语复述则转入长时记忆, 而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出容量的信息则会随时间流逝, 逐渐衰退而被遗忘。

③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和一定深度的加工后, 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保存时间从1分钟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容量没有限度, 信息来源多为短时记忆。信息是以意义方式编码, 包括语义

和表象编码, 故又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2)三者之间的关系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任何信息都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才可能转入长时记忆, 没有感觉记忆的登记和短时记忆的加工, 信息就不可能长时间存储在头脑中。

三、综合题

9. 认知心理学是怎样以心理学主力军的面目出现的?

【答案】(1)关于思维的早期思考

经验主义者(empiricists )坚持认为, 知识来自于经验;而先天主义者(nativists )则认为, 知识的基础是大脑的先天特征。从科学的角度看, 上述两个主义都无法完全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争论一直持续。

(2)文艺复兴时期及其以后的认知心理学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似乎都相信知识储存于大脑之中。

②18世纪, 科学心理学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英国的经验主义者贝克莱、休谟以及后来的米勒父子提出, 内部表征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a. 直接感觉事件(esseest Percipi“知觉就是现实”);

b. 知觉对象的模糊拷贝, 储存于记忆中;

c. 模糊拷贝的转译形式, 体现于相关联的思想中。

③19世纪, 心理学家开始挣脱哲学的束缚, 努力建立一个以经验结果为基础(而不是以思辨为基础)的学科。

④19世纪后叶, 关于知识表征的理论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流派

a. 由德国的Wundt 和美国的Titchener 领导, 强调心理表征的结构;

b. 由奥地利的Brentano 领导, 强调过程和行动。Brentano 将内部表征看作心理学中无足轻重的、静态的实体, 而把对于比较、判断和感受等认知行动的研究看作是心理学合适的对象。

⑤1875年, James 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并于1890年发表了心理学权威著作一《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提出了一个关于心智的非常合乎逻辑的模型。James 认为, 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经验。

(3)认知心理学:20世纪

关于人类和动物心理学的行为主义观体现在刺激-反应(S —R )理论框架之中, 而格式塔理论则在同构性(isomorphism , 指表征和现实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前提下建立了内部表征的精细概念系统:

①对于行为主义者来说, 内部状态属于“干扰变量”的范畴, 应该定义为一种假设结构, 可以看作是刺激对反应产生作用的中介过程;

②Tolman 观察到老鼠在迷津中学到的是迷津中的位置关系, 而不是简单的一系列S-R 联结,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