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这哪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

(1)从环境因素来看,如果某群体的意见一贯比较一致,群体比较团结,或者群体气氛比较专制,那么,该群体的成员就容易在群体压力之下产生顺从行为。

(2)从个性因素来看,如果一个人的地位较低,智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则在群体中经常要依赖别人,也较容易产生顺从现象。

2. 什么是角色? 群体中的角色表现有哪几种?

【答案】角色是指每一成员在群体中所表现出的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群体成员有三种典型的角色表现,即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

(1)自我中心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是指成员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这类人包括:

①阻碍者。指那些总是在群体通往目标的道路上设置障碍的人;

②寻求认可者。指那些努力表现个人的成绩,以引起群体注意的人;

③支配者。这类人试图驾驭别人,操纵所有事务,也不顾及对群体会产生什么影响;

④逃避者。这类人对群体漠不关心,似乎自己与群体毫无关系,不做贡献; 等等。研究表明,这些角色表现对群体绩效带来消极作用,造成绩效下降。

(2)任务角色

任务角色的表现有:

①建议者。指那些给群体提建议、出谋划策的人;

②信息加工者。指为群体收集有用信息的人;

③总结者。指为群体整理、综合有关信息,为群体目标服务的人;

④评价者。帮助群体检验有关方案、筛选最佳决策的人。

(3)维护角色

维护角色的表现有:

①鼓励者。指热心赞赏他人对群体的贡献的人;

②协调者。指解决群体内冲突的人;

③折中者。协调不同意见,帮助群体成员制定大家都能接受的中庸决策的人;

④监督者。指保证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动寡言的人,而压制支配者。

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起积极作用。每一个群体不仅要完成任务,而且要始终维持自己的整体。而成员的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的作用正是为达到这两个目的的。研究发现,在任务角色、维护角色和群体绩效之问有正比关系。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情感? 情感如何影响行为?

【答案】(1)情感的内涵

①情感是指在人们通过知觉、思维等反映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喜、怒、哀、惧、爱、恶等心理体验。情感是心理过程的又一个方面。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人对一定事物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乃是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

②情感的特征

a. 情感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是指人的情感总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带有社会性的特征。

b. 情感具有内心体验和外部反映的特征。情感的内心体验是指情感产生时的主观上的感受,这种感受常表现为两极的对立性。

c. 情感具有实践性的特征。情感是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活动的频度、深度、强度都对情感的产生、变化有影响。一般说来,事物或活动结果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产生增力情感; 反之,就会产生减力情感。情感的形成一般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情感对行为的影响

①发挥情感对组织活动积极影响

在组织活动中,情感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掌握情感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领导者对下属进行情感号召、情感联络和情感感化。情感号召就是针对人富有情感这一特点,选择那些最激动人心、最有号召力的宣传内容和手段,激励人们努力完成各项任务。情感联络是指领导者经常和下属进行友好交往的联络感情。在组织工作中,运用情感原理培养员工对工作、顾客的肯定性情感,有助于形成敬业爱岗、顾客至上的观念。在组织文化建设中,通过组织内部的各种沟通交流,对员工进行情感激励,培养员工对同事、对组织的肯定性情感,就可以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改进组织绩效。非正式组织内部情感联络等都是情感理论有效性的运用。

②注意抑制其消极作用

情感因素在个体、群体心理中作用小当,就会干扰人的价值判断,使个体、群体行为偏离社会的价值规范和组织目标,这是党风、社会风气不正的一个重要社会根源。

4. 态度对人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答案】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它可以支配和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具体表现:

(1)态度一致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寻求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这意味着个体试图消除态度的分歧并保持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协调一致,以便使自己表现出理性和一致性。

(2)通过了解一个人的态度,可以预测其行为。但有时态度和行为并不一致。

认知失调理论

①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可能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者他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和谐。没有人能够完全消除不协调状态。认知失调理论是列昂. 费斯廷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试图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问的联系。

②不协调降低程度的决定因素取决于:

a. 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b. 个人认为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c. 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

③如果不协调的因素相对而言不太重要,则改变这种不平衡的压力就比较低; 反之,压力就大。奖赏通过增加个体平衡的一致性来起到减少不协调的作用。这些中介因素表明,不协调井不一定使人们直接寻求一致性,朝着减少不协调的方向努力。

④认知失调理论有助于预测员工行为改变的倾向性。

(3)A-B 关系

早期的态度研究中,人们认为态度和行为存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态度决定行为。

韦克提出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假设:A-B 关系可能因为中介变量的变化因素而得到改变。中介变量类型:

①态度与行为的具体性,可以增强A-B 关系的相关程度。测量的态度和确认的行为越具体,越可能表明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②社会规范对行为的约束。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可能是因为社会压力强迫个体按照一定的行为方式行动。

③问题中所涉及的态度的体验。如果要评价的态度针对的是个人有过体验的事情,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强烈。

综上,行为本身并不是态度,而是态度的外显,是在态度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对态度对象的具体化。态度和行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态度对行为具有何种影响。

5. 举例分析归因理论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答案】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归因理论是一种行为改造理论。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小同的归因对人的持续行为有小同的影响:

(1)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