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823比较文学基础理论与汉外互译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20世纪90年代译介学理论取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1)有深厚的学理基础,即哲学上的怀疑论。

(2)有强烈的文化和政治取向,将翻译看作文化政治实践和引发社会变革的文化策略。

(3)以“跨学科为比较视域”,比如“历史研究”、“分层系统理论”、“文化史研究”、大陆哲学传统及其当代分支学科等纷纷与译介学交往和对话,在典型的比较视域中推进译介学的理论发展,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当代译介学的学科特性和内涵。

2. 比较文学可从国外汉学中吸取些什么?

【答案】(1)梳理中外文学交流史

当今国际间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我们置身其间,理应向世界人民介绍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明。在这样做之前,了解一下中国文学外播史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再转来认识中国文学的特质,判断它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继而在历史新时期向国人、向全世界进一步弘扬中华文明时,才有更加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而国外汉学本身就蕴涵着大量有关中国文学外播史的原始资料,以及与这一课题有关的文化信息。

(2)向国外译介中国文学

向外国读者译介中国文学,是在全世界弘扬中华文明的必山之路。外向传播,自然离不开翻译。回顾中国文学外播史,我们不难看到国外汉学家代代耕耘,其译介之功不可磨灭。而国内这样的翻译家虽代不乏人,却为数不多,而且国内的译介学研究也不如国外活跃。借鉴国外、尤其是西方汉学家的做法一一如何翻译传统术语,如何确定翻译方法,乃至如何深化译介学等等,当会给我们许多启发。

(3)不断更新文学研究方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译介西方理论演为热潮,而译介之举决非为译介而译介,而是为自己的文学研究(有些是为文学创作)提供借鉴。译事既己有成,余下的就是如何消化吸收的问题。西方汉学家得风气之先,率先做了些移植西方文论用来研究中国文学的尝试,在“洋为中用”方面提供了不少范例。

(4)积极开展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开展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不仅有利十“阐发研究”的深化,也有利十我国传统文论研究的深化。比较诗学的深入开展,可以昭示惟洋是从的谬误,截长补短的途径以及激活传统的方策。近年来国内学者多所创见,而西方汉学家在框架体系、言说类型、个案比较、术语辨析等方面提供的范例,我们也不可不知。

3. 何谓主题学? 主题和母题有何区别?

【答案】(1)主题学

主题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2)主题和母题的区别

①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 母题被概括为数量有限的类型,而主题需要针对具体作品加以概括。

②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母题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它没有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题,只有在经过了作者的处理以后,它才具有一定的褒贬意义,显示出一定的态度立场。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

③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母题简单地被指出来,而主题由于深刻复杂得多,往往以复杂句式呈现。

④母题是对题材的基本概括,是对情节中的一个或数个事件的概括,但是它并不形成问题; 主题则不然,它侧重于理念和用意,常将“文以载道”之道上升到问题的高度来进行分析、认识。母题是主题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例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而前者后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这样分析电影文学《红日》与《珍珠港》各自的主题母题,其差别十分清楚了。这里所说的母题“战争”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该两部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而“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就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及复杂句式特征了。

总之,主题是从作品的题材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观点、倾向。无疑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题。母题是从故事情节中简化抽离出来的、不是有任何主观色彩的、甚至只剩下一个基本动作或一个基本名词,它必须带有普遍存在并且广泛推广意义的文本中的最小元素。它们的区别应该在具体研究实践中加以注意。

4.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有哪些流派和特征?

【答案】(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

①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②以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③以法国哲学家阿尔都为首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④英国的威廉斯、伊格尔顿和美国的杰姆逊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导人哈贝马斯等人是

20世纪最后20年乃至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性

从比较的视域观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并不完全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而更多的是表示这一思潮有别于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前苏联模式的“东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特征。“西马”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它将批判的中心从政治经济和国家政党方面转移到哲学、文化和艺术方面。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特征

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的一些传统,始终关注艺术、审美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坚持对艺术和审美做社会历史的评价和分析,也始终坚持结合美学批判与社会批判,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毫不妥协的批判,坚持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最高理想。

5. 怎样理解文学比较“X 加Y ”的硬性类比较模式。

【答案】对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硬性比较。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比较在“X 加Y ”的模式中寻找双方表面的同异点,安娜是“X ”,繁漪是“Y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X 加Y ”的硬性类比较模式的理由

因为安娜与繁漪同是女性,她们俩各自都有一个富庶且有着相当社会地位的家庭,但她们又都有一个给她们支撑脸面但又极度缺憾爱情的丈夫; 她们都有冲破这个家庭追寻爱情自山的欲望,并且她们都大胆地冲出了家庭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情人,但最终又都被自己所钟爱的情人抛弃。如上所言,法国学派追寻的事实材料关系在这里也无法成立,因为至今为止,也没有任何实证材料在迹象卜说明曹禺在塑造繁漪这个人物形象时直接受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影响。

(2)文学比较可以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

文学比较不仅可以罗列两种民族文学作品之间表面上的类似性,还可以从表面上罗列安娜与繁漪这两个女性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官僚,繁漪的丈夫周朴园是一位封建色彩浓厚的资本家; 卡列宁的冷漠是伪善的冷漠,周朴园的冷漠是残酷的冷漠; 安娜要冲出的是一个贵族家庭,繁漪要冲出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家庭; 安娜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资产阶级贵族女性,繁漪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封建阶级富家女性; 安娜的形象美丽,她总是以一种迷人心魄的眼光凝视着第三者,繁漪的形象苦涩,她总是以一种病态般的忧郁伺机叩问第三者的心灵。甚至,还可以把两位第三者握伦斯基与周萍进行表面上同异性的罗列等等。

(3)这里关于安娜与繁漪的文学比较,从表面上看不仅跨越了民族一一中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并且也跨越了学科一一小说与戏剧,但由于这种文学比较没有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仅是对两种文学现象进行表面卜同异的罗列,所以这样的“比较”缺少内在的汇通与整合,只能够被定义为两种不同文学现象之间表面类同的“比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