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818比较文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表征意味着用语言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者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简言之,表征是通过生产意义。

【答案】语言

【解析】表征将意义和语言同文化相联系。表征是在我们头脑中通过语言对各种概念的意义的生产。简言之,表征是通过语言产生意义。

2.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答案】跨民族、跨语言

【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3.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___、___、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答案】跨语言、跨文化、

【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二、简答题

4. 简述何谓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 ),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为何?

【答案】(1)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推崇的话语分析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语言、权利、意识形态的关系。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影响社会过程。

(2)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

要了解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必须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为何。

①第一阶段,从20世纪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批评关注的主题是在传统文学中女性形象如何被歪曲,批判传统文学批评中的父权意识。这一阶段影响较大的论著是凯特一米利特的《性政治》,米利特大胆地向名作家的权威性挑战,揭露出文学名作中的性歧视现象,并揭示出连文学大师们本人都未必意识到的性政治因素,发出了反抗父权制意识形态、必须重新审视文学史的呐喊。米利特注重从研究社会政

治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剖析文学传统中的性别形象差异,开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新风气,并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奠定了基础。

②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

这一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己把主要研究兴趣从男性创作的文本转移到由女性创作的文本上面,也就是探讨女人写的女人有什么特别之处。批评家们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女性经典作家的作品,对其中的女性形象的意义提出新的阐释,同时也注意发掘被传统的文学史所忽略或被埋没了的女作家和作品,并且提出了建构女性文学传统、重写文学史的口号。

③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第三阶段,其发展趋向是对构建理论感兴趣,开始酝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突破。

综上所述,从以上的一阶段发展中可以看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从反抗传统文学史中的女性受压制被歪曲和被忽略开始,逐步发展到批判父权中心主义文化,探索女性的存在方式和社会价值。女性主义批评话语分析的重点是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来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在整个批评话语分析中,女性的“性别”色彩得到强化,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5. 简述文学与宗教的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

【答案】文学与宗教的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主要表现为:

(1)文学与宗教的交叉互渗关系在西方欧美和东方中国都是共同的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主张从文学与宗教的交叉互渗中寻找双方共通的规律,这种共通规律也是从文学与宗教的差异性中显现出来的。

(2)希腊精神原型与希伯莱精神原型共同构成了西方文明生成发展的两大源头

希腊精神是哲人的思考,而希伯莱精神则是宗教的信仰,由于中世纪在西方文化发展史卜形成漫长的统治,所以在历史的早期,宗教即携带着它的信仰渗透于文学的创作和批评中,成为西方文学研究者和比较文学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在基督教神学这里,宗教把哲学与文学统一在自身的信仰下发展,宗教、哲学与文学是共生的。

(3)中国以儒、道、释统称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在这种统称中我们已经无法把文学从儒、道、释三种宗教形态中界分出来,可以说,儒、道、释除了释放他们的哲学思想以外,作为三种宗教文化形态己经在最大的外延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两个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文学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批评家及所操用的术语都深受儒、道、释在哲学和宗教层面上的影响。

6.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为什么能在中国现代正式出现?

【答案】“比较文学”学科在现代中国的正式建立,与西方学术的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

影响的专门人才的大量出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文化像潮水一般涌进中国。以往任何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无法与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相媲美。于是不可避免地,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研究也愈来愈多。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中西小说、戏剧、诗歌的比较研究一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2)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出现了一批留学归来、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梁启超、严复、王国维、鲁迅、胡适与茅盾等人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深受西方学术的影响,而且对于西力一的学科发展现状有或深或浅的了解,这就使他们慢慢地接触并开始引进西方的“比较文学”。

7. 怎样从跨文化的比较视域来理解后殖民批评产生于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

【答案】从跨文化的比较视域理解后殖民批评产生于第一世界知识分子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具体如下:

(1)后殖民批评刻意强调把西方解构主义的“差异”理论带入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文化中,划出对立的鸿沟,从而给出东西方文化相对的差异性界说。

(2)如果把后殖民批评者的文化身份置放在“差异”中考量,后殖民批评者来自于第三世界,是对西方宗主国经济与文化跨越本土对第三世界民族、国家与文化侵略的抵抗。最终他们都以激进的反调之声而获取第一世界白人学者对他们的另类瞩目,并在第一世界宗主国大学获取显赫的教席和永久居住权。

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后殖民批评不是封闭于本土的理论,而是敞开于国际学术舞台的思潮,这也决定它们必然要进入到比较文学的领域中给人以研究视域上的启迪。

8. 从总体的角度论述文学与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

【答案】文学与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文学与其他分科的混生共存

在东西方文化漫长的古代时期,文学与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这些分科都是混生的。在人类逐渐走向文明社会的过程中,这些混生现象开始从混沌一体的活动中脱离出来,并逐渐走向精细专门的研究。

(2)学科间的整合汇通

无论是一门学科内部还是各个学科之间,一方面应该朝着精微方面走向分类与深入,另一方面也应该走向宏观的整合与汇通,分类与整合应该辩证地同时存在,由于后现代时期各种学科过度地精细化分类,所以整合与汇通显得格外迫切。在人文社会学科力一向下,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表现出自身学科在分类、差异中走向整合、汇通的多元研究视域。

(3)跨学科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

虽然后现代景观下学科划分的精细化使学科之间产生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但这种学科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