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823比较文学基础理论与汉外互译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左拉的“实验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

【答案】左拉是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理论家和创作实践者,他的“实验小说”反映了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主要可以归纳为:

(1)艺术作品是通过艺术家的气质所看到的的自然

在科学思想的影响下,左拉认为,在文学方面自然主义是回到自然和人,是指作者直接观察、精确解剖存在物,如实地感受和描写它,“描写最不足道的普通人物和事件。”并对客观世界以原样加以分析。

(2)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写作

作家要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写作,写真实,写真实的自然,写真实的普违人和事物。为了实现实验科学的精准和真实,“自然主义不再插手现实于对现实的增、删”也不服从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的需要,不需要想象; 只需要像科学家那样认真地观察,像摄像师那样机械地记录。

(3)现实主义应该是很薄的透明的屏幕

在左拉看来,现实主义是一层很薄的透明的屏幕,但这并不意味着书中的人物事件会如同镜子中所看到的人物和事件一样。书是人写的,人是有个性的,有其自身的先天素质。人们在作品中看到的现实只是通过艺术家的气质所看到的。艺术家的气质和其所信奉的创作理论就具有现实主义屏幕的性能。

(4)心理从属于生理

心理学应该是生理学中的一章,应该把性格的分析纳入气质的分析。作为泰纳的门徒,左拉相信心理是从属于生理的,人是由各种器官构成的生理主体,他每时每刻都在环境中生活,经受磨练并受其影响,各种器官都对心灵产生作用。左拉的“实验小说”如同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在某一个故事中安排若干人物的活动,显示科学决定论的规律,做一个“自然界的检察官”,为人物命运和行动寻找生理学和遗传学的原因。

(5)小说家应该是人的欲望的审问官

如果说实验者是自然界的审问官,那么自然主义小说家应该是“人和人的情欲的审问官”,这是因为人生命中的每一行动都是他的肉欲所驱使的。但将写小说比作“实验”是不妥当的,因为主题的确立,试验的进行以及结果,无一不是作家头脑中的产物,是主观的想象,而不是客观的物质变化和机械反应。总之,左拉对人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的忽视,必然导致其创作原则与文学规律的背离,而其自身创作的发展也反面说明了其创作原则的极端和偏颇。过于拘泥与细节真实的自然主义创作失去了反映社会的典型性、深刻性和广泛性,充满了宿命论思想和悲观色彩。

2. 20世纪译介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答案】20世纪以来译介学十分关注译本或译者行为的自主性,因此其基本概念为“等值”和“功能”,整个翻译史便围绕这两个概念与译本或译者行为自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交替展开。

(1)“等值”

这一概念的定义多变,一般理解为“准确”、“合宜”、“精当”、“忠实”、“应和”等,主要指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联系方式。

(2)“功能”

这一概念强调译本与译入语及其文化的联系方式,主要指译本释放各种效果的潜能,这些效果开始于信息的交流,继之于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相应效果的产生,而且要求这些效果应与原文在本族文化中所产生的效果大致近似。这些效果与某些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密切相关,比如宗教戒规、贸易往来、殖民计划、语言政策、民族文学发展等。

3. 怎样从比较的视域理解赛义德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宗教背景?

【答案】从比较的视域理解赛义德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宗教背景,具体如下:

(1)后殖民理论的原创者都不是西方本土学者,而是来自十第三世界亚洲的中东学者,赛义德的成名作《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在思路的整体构成上,是以第三世界亚洲中东伊斯兰教为文化背景向西方及其宗教文化传统一一基督教挑战的后现代语境下的宣言书。

(2)赛义德在信仰终极上挑战的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以及忘却了几千年来在本体信仰上支撑西方文化的主流传统一一基督教文化,把自己置放在了伊斯兰教传统与基督教传统的文化与信仰冲突中。

4. 如何看待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

【答案】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

(1)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理智是指艺术创作中有意识的理性认识和思维; 情感分为情绪和感情。前者是有机体生物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后者是主体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体验。

理智与情感在文学创造中缺一不可的,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活跃在艺术创作创造活动中,对同一创作过程起作用。

(2)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过度理智遏制了情感的表达; 过多的情感抒发又显得不够理智。情感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而理智隐含在通篇的措辞中。理智让艺术作品有内涵,也使文章无新意。情感使文章有生命,也使文章落入俗套。偏向情感则像发牢骚,偏向理智则不切实际无个性。既是创作就不必反复强调前人总结过的,既是艺术作品就不可如写评论,将强烈的情感用委婉的表达,是考验对艺术手法的融会贯通,如适当的讽刺既不失情感,也不失理智。理智是条件,情感是血肉,虽遏制却要做到相辅相成。

因此,艺术创作中要做到合情合理,才会情理交融,从而创作出最完美的艺术境界。

(3)情感与理智关系在艺术创作中的实际应用

以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的异同为例,其艺术创作中的情感与理智也表现出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

①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 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②中国绘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中国绘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

③中国绘画的审美本质在于尚意、领悟,对真实的理解是物体对应人情思后“升华了的真实”,西方的审美本质是尚实的,他们认为造型艺术的认识必须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而理性认识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审美必须有客观依据,有准确的概念,推斥了东方的“领悟性”,重视自然的人的美感及生活体验的功用。

总之,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情感投射,但是过分地注重情感投射而孤立理智的参与,艺术创作都是残缺的、不完满的。

5. 怎样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

【答案】正确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具体如下:

(1)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是否具有自觉性

民族文学研究中对比较视域的运用,通常是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出现的,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方法论在研究中下意识地使用; 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则是作为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基本一一本体而出现,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本体论在研究中自觉地使用。

(2)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主要服务于一般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目的

这类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的史前时期己经大量存在。比较文学更重视的是多边文学之间的关系,重视的是隐藏在种种文学现象背后的共同机制。

(3)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视域具有自觉性,这种自觉性除了为文学研究提供多种角度和立场外,它还重视对自身的审视,即对可比性机制的检视。

(4)比较视域不把两个属于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硬性类比

比较视域还要审视这种研究的效果如何,也就是这种研究是否揭示了某种文学关系。两个民族以上文学研究的是文学生态的多样性,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既关注这种文学生态的多样性,也关注隐藏在这种多样性背后的深层结构,即他们的共通性。

(5)比较视域的自觉性还体现在它并不固守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打破文学的界限后,扩大了文学研究的领域,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目标,人们可以把文学作为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艺术学乃至于自然科学的文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