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818比较文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填空题
1. 表征意味着用语言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者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简言之,表征是通过生产意义。
【答案】语言
【解析】表征将意义和语言同文化相联系。表征是在我们头脑中通过语言对各种概念的意义的生产。简言之,表征是通过语言产生意义。
2. 精神分析学的文学和艺术批评,其理论基石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_______创立的精神分析学。
【答案】弗洛伊德
【解析】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弗洛伊德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作品充分体现了现代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学在文学方面的影响,此外,还有表现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流派,甚至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也同样受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3.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答案】跨民族、跨语言
【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二、简答题
4. 从总体的角度论述文学与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
【答案】文学与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文学与其他分科的混生共存
在东西方文化漫长的古代时期,文学与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这些分科都是混生的。在人类逐渐走向文明社会的过程中,这些混生现象开始从混沌一体的活动中脱离出来,并逐渐走向精细专门的研究。
(2)学科间的整合汇通
无论是一门学科内部还是各个学科之间,一方面应该朝着精微方面走向分类与深入,另一方面也应该走向宏观的整合与汇通,分类与整合应该辩证地同时存在,由于后现代时期各种学科过
度地精细化分类,所以整合与汇通显得格外迫切。在人文社会学科力一向下,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表现出自身学科在分类、差异中走向整合、汇通的多元研究视域。
(3)跨学科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
虽然后现代景观下学科划分的精细化使学科之间产生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但这种学科的划分毕竟是建立在文化混生的漫长历史背景下,所以在后现代景观下无论在学理上人为地给子学科怎样的精细划分,其实各个相关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还是由丰富的多维意义链所联接的。这为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4)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
80年代以来,随着科际整合理论的进一步提出及交叉边缘学科研究的崛起,至今为止,追寻文学与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等其他学科之问的关系在差异中所交叉的共同规律,成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论。毫无疑问,跨学科研究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
5. 你认为全球化的趋势是文化同质还是文化多元,为什么?
【答案】全球化的趋势是文化多元,原因在于:
(1)全球化既造成了文化的同质和一体,也有促成文化多元并存之功
若无全球化的普及,各种文化仍然只是自为的存在,很难产生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需求。正因为全球化,才出现了西方主体性之外的“他者”,东方文化才作为一种可与西方相对照的力量出现,文化多元才成为可能。
(2)全球化一向被视为抹煞了文化的差异、制造文化趋同的罪魁祸首而为人所垢病
特别是遭到多元文化主义者的批驳与抵制,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之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化并不等于一切文化可以平起平坐,毋宁说全球文化共享是处于优势的文化给我们制造的一个幻像。
6.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有哪些流派和特征?
【答案】(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
①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②以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③以法国哲学家阿尔都为首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④英国的威廉斯、伊格尔顿和美国的杰姆逊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导人哈贝马斯等人是20世纪最后20年乃至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性
从比较的视域观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并不完全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而更多的是表示这一思潮有别于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前苏联模式的“东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特征。“西马”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它将批判的中心从政治经济和国家政党方面转移到哲学、文化和艺术方面。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特征
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的一些传统,始终关注艺术、审美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坚持对艺术和审美做社会历史的评价和分析,也始终坚持结合美学批判与社会批判,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毫不妥协的批判,坚持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最高理想。
7.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为什么能在中国现代正式出现?
【答案】“比较文学”学科在现代中国的正式建立,与西方学术的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的大量出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文化像潮水一般涌进中国。以往任何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无法与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相媲美。于是不可避免地,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研究也愈来愈多。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中西小说、戏剧、诗歌的比较研究一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2)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出现了一批留学归来、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梁启超、严复、王国维、鲁迅、胡适与茅盾等人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深受西方学术的影响,而且对于西力一的学科发展现状有或深或浅的了解,这就使他们慢慢地接触并开始引进西方的“比较文学”。
8. 什么是西方中心主义?
【答案】(1)西方中心主义是指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来理解他种文化的思想方式。
(2)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为两种形式①西方人对于自身文化的扩张; ②其他民族对于西方文化的盲日崇拜。
9. 译介学具有哪三个特点? 根据这三个特点可提炼出译介学哪三种理论属性?
【答案】(1)译介学的特点
①译介学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作为过程和结果,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
②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通常并不直接地表现为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
③译介学所面临的各种关系如作品与作者、读者、社会、民族以至生活等,都集中表现为“主体一主体”之间的关系。
(2)译介学的理论属性
①“文学交往实践”;
②“文本与主体对话”;
③“文学的跨国旅行”。
10.何谓主题学? 主题和母题有何区别?
【答案】(1)主题学
主题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