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化学之运动生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动脉血压

【答案】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有:①有足够的血液充盈血管;②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

2. 内环境

【答案】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围绕在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它包括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的组织液和血液中的血浆等,

分别占体重的

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条件。

3. 超量恢复

【答案】超量恢复是指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反而会延缓。

4. 胸式呼吸

【答案】胸式呼吸是指肋间肌的活动使肋骨发生提降移动,胸部也随之起伏,以肋间肌的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又称肋式呼吸法。胸式呼吸主要是胸部的扩张和收缩,横膈膜的运动较小,致使呼吸多集中在肺部的上、中部进行,肺的下部由于长时间运动较小而使肺泡关闭,导致肺组织萎缩甚至纤维化。

5. 运动强度

【答案】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即: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是设计运动处方中最困难的部分,它是运动处方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运动处方定量化与科学性的核心问题。因此需要有适当的监测来确定运动强度是否适宜,可根据训练时的心率、梅脱、主观感觉程度、最大吸氧量贮备百分比进行定量化。

6. 突触传递

【答案】突触传递是指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的信息传递过程。突触传递的过程可概括为:突触前神经轴突末梢的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到达突触后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三个步骤。

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维持细胞正常兴奋性和各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的保证。所以,内环

7. 末梢血管紊乱反应

【答案】末梢血管紊乱反应又称路易斯反应,是指寒冷时末梢血管出现扩张和收缩,引起皮肤温度上升或下降的反应。当寒冷习服时,寒冷血管反应出现时间(TTR )缩短,寒冷血管反应出现温度(TFR )与平均皮肤温度上升。

8. 每搏输出量

【答案】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左、右心室的搏出量基本相等。搏出量等于心舒末期容积与心缩末期容积之差值。

二、简答题

9.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案】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1)动物实验法

动物实验包括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两类。

①慢性动物实验

慢性动物实验是指在完整、清醒、健康的动物体上进行各种生理实验研究的方法,如摘除或破坏动物的某个器官,以观察其生理功能及活动规律。

②急性动物实验

急性动物实验可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

a. 在体实验

在体实验是指在麻醉或破坏神经中枢高级部位的条件下,解剖动物并对某个器官的功能进行观察。

b. 离体实验

离体实验是指从活的或刚被处死的动物体内摘取器官、组织或细胞,置于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中,测试其组成成分,观察其生理功能。

(2)人体实验法

在运动生理学研究中,人体实验是常用的研究方法。运动生理学中的人体实验法分为实验室测试法和运动现场测试法。

①实验室测试法

实验室测试法是指让受试者在实验室进行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而设计的运动方案运动(如在跑台、功率自行车和各种力量练习器上进行运动),利用各种仪器设备测试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生理指标变化,以了解不同强度和形式的运动对人体某些生理机能的影响。

②运动现场测试法

运动现场测试法是指在运动现场直接监测运动员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中,某些生理机能变化,借以了解不同运动项目的生理特点,或不同人群在完成同一运动项目时的生理反应。例如,用心率遥测仪测定运动时运动员的心率变化,就是典型的运动现场测试法。这种方

法的特点是符合运动的实际情况,但在运动实践中往往难度较大、测试条件不易控制。因此,运动现场测试法在运动生理学研究中往往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

10.何谓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的机制。

【答案】(1)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概念

①静息电位是指细胞静息时膜电位。

②动作电位是指细胞接受刺激兴奋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所发生的一次可逆性电位波动。

(2)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膜电位的成因可用离子学说来解释。该学说认为,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衡、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和离子的跨膜运动是形成膜电位的原因。

①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细胞膜外的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而膜外钾离子浓度低于膜内,静息时膜主要对钾有通透性,这样钾的外流就使膜处于极化状态,产生了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相当于钾的平衡电位。

②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a. 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钠离子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

b. 当膜电位迅速除极至一定水平时,膜对钠的通透性迅速下降,而对钾的通透性又迅速提高,此时,出现的钾离子的外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复极相。

11.试述肾脏保持水平衡的机制。

【答案】肾脏保持体内水平衡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当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于是丘脑部视上核及视上核周围区域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其结果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尿量减少,从而保留了体内的水分。同时也产生口渴感觉和饮水要求。相反,大量饮水,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素分泌减少,其结果尿量增加,排出多余的水。

循环血量的改变

当血量过多(或血管扩张)时,刺激了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处的容量感受器,冲动沿迷走神经传人中枢,反射性地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于是尿量增加。如果肾小管重吸收率减少尿量就增加一倍。当体内缺水,循环血量减少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即促进了抗利尿激素的生成和分泌,使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的重吸收,于是尿量减少。所以肾脏的调节作用维持着内外环境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