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人格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压力

【答案】(1)含义

默里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激起获得或躲避某种需求的外部条件。

(2)作用

其作用是增强动机水平。是行为的潜在诱发者,但不同于一般刺激,并非简单地引发某种即时的具体反应,其影响先于外显行为反应而感受到。具有方向性,由客体、情境中事件提供推向或拒斥力量。

(3)分类

默里区分出压力和力、积极压力和消极压力。

2. 大三人格维度

【答案】艾森克强调人格由三个类型或基本维度组成,即由内倾一外倾(Extraversion ,E )、神经质(Neuroticism ,N )和精神质(Psychoticism ,P )组成。通常用P .F.N 三个字母来代指人格的三个维度。

3. 场依存—场独立的认知方式

【答案】场依存与场独立的认知方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发现的一种知觉现象,后来发展为描述个体以外界还是以自我内部为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倾向或认知风格。

倾向于以外界为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表现为容易受背景刺激的干扰而扭曲自己的判断的人称为“场依存型”;倾向于更多利用自我内部为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表现为不受背景刺激干扰的人称为“场独立型”。

4. 美德

【答案】(1)含义:埃里克森人格理论术语。美德是能增强自我强度,提高适应能力的良好品质。其形成取决于个体心理发展每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

(2)内容:包括八种: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智慧。

5. 认知疗法

【答案】认知疗法是一组心理治疗方法的集合名词。认为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看法、观念或想法,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心情与行为上的表现。因而采取认知的纠正或更改的方法,连带地改善其情绪与行为。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

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6. 特殊研究法

【答案】(1)含义

特殊研究法即特殊规律研究法,关心的是如何能够较好地阐明个体人格的独特的特质组合。

(2)优点

特殊规律研究法的优点在于:

①是被试而不是研究者决定了那些所要测试的特质。

②特殊规律研究法是对一个特定的人所进行的研究。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与别人相比较。如利用他本人的日记、自传、书信或谈话记录等材料来了解一个具体的人的人格特质。

7. 阴影

【答案】阴影是分析心理学的一种术语。代表与个体同性别的原型,影响个体与其同性别人的关系。荣格认为,这是人格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比任何其他原型都更多地容纳人最基本的动物性,很可能是一切原型中最强大最危险的,是人身上所有最好和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

8. 自我认同感

【答案】自我认同感是奥尔波特提出的人格心理学的概念,用来描述统一于自我的各个方面。完善的统我从出生到成年只有经过躯体自我感觉(l 岁)、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岁)、自尊的感觉(3岁)、自我扩展的感觉(4岁)、自我意向的感觉(4~6岁)、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6~12岁)、追求统我的形成(12岁至青春期)、作为理解者自我的形成(成年)等八个阶段的发展才能达成。

9. 个人中心疗法

【答案】个人中心疗法又称为患者中心疗法,是由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方法,目前已成为心理治疗领域中的主要理论流派之一。主要方法是以咨询对象为中心的心理咨询方法。基本做法是鼓励咨询对象自己叙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10.负强化

【答案】在建立操作反应时,如果撤去某一刺激物,有机体的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物就是这一反应的负强化物,收回批评、停止打骂、取消个体参加某种讨厌的活动的义务等,都是在对上述行为或个性品质进行负强化。

二、简答题

11.试析认知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

【答案】认知模式提出,是人们加工奖赏和惩罚信息的方式,而不是对这些刺激的生物敏感性决定了幸福感。

(1)过分乐观者原则理论。这一原则认为,人们加工愉快信息比不愉快信息更准确和有效。或许人们在加工愉快信息和不愉快信息时精确性和效率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水平的幸福感,那些能够回忆更多积极刺激的人更有可能报告他们是幸福的。

(2)罗斯汀(1998)指出,在加下情绪性内容时,外倾和神经质的人格特质、长期的情感特质和短暂的情绪状态与个别差异有联系。

(3)证据表明,人们更可能知觉、注意和回忆与情绪相一致的或与特质相一致的信息。例如,德里和里德(1994)发现与内倾者相比,外倾者从报酬刺激上将注意力转移开来得更慢一些。罗宾逊和克罗发现,外倾者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能较快地将事件与动机联系起来,而内倾者是在消极的或中性的情绪状态时才能较快地将事件与动机联系起来。

(4)斯切尔和卡文(1985)的乐观理论也认为认知加工影响幸福感。在该模式中,认知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了外在的情境和SWB 。在他们看来,乐观代表了人们期待有利的生活结果的普遍趋势,那些相信自己的行为将导致有利结果的人会坚持自己的行为,相反,那些相信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人将会放弃努力,脱离他们设定的目标。

(5)除了对未来的积极思维的效应外,研究者也开始考察对未来、自我和世界的消极思维的效应。阿伯拉姆森等人(1978,1989,1992)的研究表明,当人们经历了消极的事件后,那些把事件归因于稳定的、普遍的内部因素的人会变得压抑。具有这种消极思维定式的人其过去的生活可能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压抑和失调的。然而,迪勒尔和拉森(1999)指出,认知理论家有可能颠倒了因果关系。他们认为,消极的信息加工偏见会导致消极的情感,但不愉快的心境也会引起消极的认知和认知偏见。原因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样适用于乐观。史密斯(1989)等人也指出,乐观与SWB 的关系由神经质所调节,当控制了神经质的分数时,乐观与SWB 的关系便消失了。

12.阐述德皮关于三种神经生物学系统的假设。

【答案】美国康奈尔大学理查德. 德皮教授(1996)对人格特质理论和来自人类与动物研究中的大量实验数据进行了综合研究后,假设存在着三种神经生物学系统,这三种系统与三因素和五因素模型里的人格特质有大致的对应关系。

(1)行为助长系统

第一个神经生物学系统是行为助长系统(behavioral facilitation system,BFS ,它是由奖赏信号激活的。BFS 控制着诱因驱动或目标导向的行为,以及与保护食物、性伴侣、巢穴和寻找其他莆要目标与奖赏联系在一起的那些活动。BFS 包括间脑边缘的多巴胺通路,该通路位于中脑的腹侧外皮区,并投射于杏仁核、海马以及边缘系统的依伏神经核。奖赏系统还包括中脑的多巴胺通路,该通路源于皮质层的腹侧外皮区并投射在它的各个区域。BFS 活跃的个体受追求目标的诱因和奖赏的强烈驱动。在人格特质模型中,BFS 是对应于外倾性。高活动水平的BFS 跟外倾性有关,而低活动水平的BFS 与内倾性有关。

(2)制约系统

第二个系统是制约系统(constraint system),相当于五因素人格模型中严谨性与宜人性的结合体,以及艾森克神经质量表的低分段。该系统抑制了大脑中信息的流转,包括了5—羟色胺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