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人格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追求优越

【答案】(1)含义

追求优越亦称追求卓越,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人格理论中的术语。最初指追求更多的攻击、力量或男性品质,战胜他人,后来指追求一种优越而完美的社会。

(2)双重性

追求优越如同自卑感一样,具有双重性:

①一方面,它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

②另一方面,有的人会因为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视社会与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优越情结”。一个具有优越情结的人狂妄自大、自负自夸、轻视别人、支配别人。这样的人难以与他人相处,最终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导致失败。

2. 大五人格因素

【答案】(1)含义

麦克拉和科斯塔(1985)对构成人格的大五因素进行命名,它们是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冲经质、开放性。

(2)来源

大五因素源于高尔顿首先提出的词汇假说,即凡是重要的个体差异在其自然语言中一定有相应的词汇来表示。高登伯格(Goldberg )认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圈内的人,经过长时间的生活经验,应该早己确定了人们在人格的哪些重要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并在其自然语言中存在大量描述这些个体差异的词汇。因此,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词汇,就可以找到描述人格的基本维度或特质。在美国和西方国家中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这些国家的自然言语中确实存在比较一致的五个描述人格的基本维度,这就是所谓的大五人格因素。

3. 集体无意识

【答案】集体潜意识是由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以原始意象的形式保持下来,其主要内容是原型。

4. 人格学

【答案】人格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一种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对个人的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进行探求、描述和解释,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

实生活中的个人做出整体性解释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5. 认知方式

【答案】(1)含义: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倾向和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与智力没有必然联系,是自幼形成的一种认知活动的习惯方式。其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由实验心理学家在知觉、思维等领域所发现的个体差异引起。

(2)种类: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研究发现有30余种。如场依型与场独立型等。之后,学者们分析已提出的众多认知风格的名称描述,发现有许多其实是相同维度的不同名称,而最基本的是整体—分析和言语—表象两个认知维度。

(3)测量方法:相关的测量方法有身体顺应测验,棒框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

(4)研究目的及意义:对它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对认知活动的影响,进而根据不同的认知方式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育领域具有特殊意义。

6. 创造性

【答案】(1)含义

创造性是指与能产生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价值性成果行为有关的人格特性。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造力。

(2)表现形式

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明,二是发现。

(3)构成

创造性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活动三部分组成。在创造性的组成部分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

7. 制约系统

【答案】制约系统(constraint system),相当于五因素人格模型中严谨性与宜人性的结合体,以及艾森克神经质量表的低分段。该系统抑制了大脑中信息的流转,包括了5—羟色胺的上行通路,也正是这个通路提供了一个脑内神经支配的大范围弥散模式,它能与BFS 产生互动,并据此调整奖赏的寻求。

8. 类化

【答案】类化又称为概括化、泛化,指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个体可能不仅对条件刺激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而且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而言,新刺激与原来的刺激越相似,发生类化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两个刺激之间差异很大,类化就很难发生。我们在实际的行为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都是类化的表现。

9. 健康人格

【答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健康人格观:

(1)他们都是从成熟健康的成人,甚至是杰出人士的研究中归纳出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

(2)他们都强调了健康人格的内部协调和统一性;

(3)他们都列举了健康人格的一系列特征,但其本质特征是个体与自己本性的协调统一,即按照自我实现倾向去体验和生活;

(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人与自己自然本性的和谐统一有其合理性,但对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有所忽视。

10.预期

【答案】预期即期望,是指在有关经验或内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预测性认知。主观上希望某一特定事件发生的一种心理倾向。托尔曼认为,它是一种可变化的心理状态,学习即期待的获得,即理解手段与目的间的意义联系。加涅、鲁梅尔哈特等人亦强调期望在人类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作用。罗森塔尔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期望不仅影响着个体自身的行为,而且也影响他人的行为。如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及发展。

二、简答题

11.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及作用。

【答案】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形成神话主题象征的一种人类思想的遗传倾向,其存在形式需要经过遗传,内容主要有原型。原型深深地埋藏在心灵之中,因此,当它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原型的种类很多,荣格认为原型中最重要的是阿尼玛(男性的女性形象),阿尼姆斯(女性的男性形象),阴影及自性。影子是潜在的最危险和最强有力的原型。人的原型通过社会期待充当稳健的人,或者隐藏影子来表达自身影子的适当表达能作为创造力生命力和灵感的源泉,然而如果受到压抑,个体会感到拘谨,与自身失去联系并感到害怕。

12.请解释生理测量作为特质的基质或作为相关是指什么意思。

【答案】生理测量作为特质的基质或作为相关的意思是当生理测量用来考查行为特质或人格特质的关系时,有必要弄清这种测量是以特质基质为概念还是以相关为概念。

(l )一般来说,基质可以看做特质的实际构成成分,而相关仅仅是与特质一起发生的有关联的生理事件。

(2)如果将生理测量看做特质的相关,那么实验干预所导致的生理测量指标的改变不可能改变特质。

(3)假定一些生理测量反映更多组内的“基本”差异,应以特质的基质而不是以相关为概念。 可见,在运用生理测量技术之前,有必要弄清所记录的生理指标是反映基质还是相关事件,如果反映的是基质,则可能提供的是有关人格特质的生物机制,这种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脑与行为的内在关系。当测量的是相关时,这些信息可能在行为预测方面有实际性的效用。然而,因为相关与基础生物基质没有直接联系,这些信息对于了解人格的生物基础的贡献相对没那么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