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人格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常规研究法

【答案】常规研究法着重探讨奥尔波特所说的“共同特质”。共同特质的研究者们对所有被试的自尊、焦虑、智力等方面进行过测量和比较,发现几乎所有被试的人格的特征都可沿着这些维度加以描述。这种研究类型为探讨特质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信息。

2. 根源特质

【答案】一译“潜源特质”。R ·B ·卡特尔人格理论术语。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内部特质,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

根源特质与表面特质的区别在于:

(1)表面特质由一个或多个根源特质引起,一个根源特质可影响几个表面特质。

(2)其表现为表面特质。对人格测验加以因素分析可获得表面特质,进一步分析表面特质可获得根源特质。准确识别控制行为的根源特质能较好地预测个体行为。

3. 系统脱敏疗法

【答案】它又称为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或恐怖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或恐怖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恐怖反应的目的。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

系统脱敏疗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放松训练:在对求治者系统脱敏治疗之前,必须教会求治者如何进行肌肉放松。

(2)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这是进行系统脱敏疗法的依据和主攻方向,找出所有使求治者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事件,按照他的恐怖或焦虑的主观程度从大到小地顺次排列。

(3)分级脱敏练习:由施治者作口头描述,要求求治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想象、忍耐和适应。一般从最低等级的恐惧、焦虑事件开始,逐步达到最高等级的恐怖事件。

4. 场依存—场独立的认知方式

【答案】场依存与场独立的认知方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发现的一种知觉现象,后来发展为描述个体以外界还是以自我内部为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倾向或认知风格。

倾向于以外界为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表现为容易受背景刺激的干扰而扭曲自己的判断的人称为“场依存型”;倾向于更多利用自我内部为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表现为不受背景刺激干扰的人称为“场独立型”。

5. 器官缺陷与补偿

【答案】器官缺陷与补偿是个体心理学术语。阿德勒1907年发表《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认为天生有器官缺陷的儿童,如天生肢体残疾,眼睛、耳朵、发音器官、内脏器官等机能失调,以及与器官(包括大脑中枢)相联系的神经不健全等,会陷入一种不断的自卑感,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自觉或不自觉的补偿,或促使缺陷器官机能的发展,或以另一器官的机能作为补偿,使机体趋于平衡。如盲人努力发展听觉和触觉能力作为补偿。阿德勒认为,由器官的缺陷而产生的自卑感往往被夸大成为生活的主流,其过度补偿若只专注于个人,可能导致神经症,但若决心为社会作贡献,则可能取得超过常人的成就。

6. 精神质

【答案】艾森克人格理论术语。人格结构的一个基本维度。高神经质者往往被看成是“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的、冷酷的、缺乏同情的、冲动的、对他人不关心的且通常不关心别人的权利和福利”。他们情绪易变,并且经常抱怨说很苦恼、很焦虑,身体也常感不适(如头痛、胃痛、头昏等)。低神经质者则表现为温柔、善感等。

7. 理性—情绪疗法

【答案】埃利斯把认知对情绪的调节原理应用于临床,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只注意人的思维结构、价值观和决策。对于情绪问题,这种疗法认为其是可以随认识的转变而转变的。理性—情绪疗法对于人的本质有这样的假设:人生来有一种既理智又不理智的潜在性质。

8. 社会支持

【答案】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其他方面(同学、组织、团体和社区等)对个体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慰藉、关怀、尊重和帮助。

9. 行为遗传学

【答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有生物学、遗传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该学科主要探讨天性(遗传)与教养(环境)之争的问题。运用综合遗传学和心理学的方法,从心理的遗传基础角度对个体身心的发展与变化进行系统解释的一门交叉学科。着重研究遗传与行为间的关系,涉及遗传学分析及对物种行为表现的整个范围进行科学分析的大量技术。

10.本我

【答案】本我亦称“享乐自我”。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术语。该词源于拉丁文id (音译为“伊底”),其本义同英文“it ”。是指人格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其中蕴藏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行动,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一味追求满足,是人格深层的基础和一切活动的内驱力。本我与自我、超我共同构成个体的人格。

本我能量发泄和寻求满足的途径:

(1)借助反射活动和愿望满足释放能量;

(2)屈服于自我的影响,使能量接受自我的约束,以迂回的方式得到满足。

二、简答题

11.阐述学习的四要素在一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多拉德和米肋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1)内驱力

①定义

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

②种类

a. 一级内驱力:又称原生内驱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与否。如干渴、疼痛、性、排泄等。一级内驱力是建构人格的基石,是有习得的内驱力的基础和条件。

b. 二级内驱力:是个体后天习得的,如,焦虑、成就、荣誉、金钱等。二级内驱方般则由社会文化决定的,但他们也和一级内驱力具有同等程度的动力作用。

内驱力是一个动机概念,是人格的能量源泉。作为内驱力的刺激强度越大,内驱力越强烈,动机也越烈。

(2)线索:

a. 定义

线索是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 b. 作用

线索决定有机体在内驱力的驱动下何时、何地作出何种行为反应。

c. 分类

线索可以是内在的,如对上一次去某餐馆的线路的记忆;也可以是外在的,如交通指示灯的颜色。任何刺激,只要有机体能把它与其他刺激辨别开来,它就可能成为线索。

(3)反应

a. 定义

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于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b. 分类

在多拉德和米勒的理论中,反应既可能是外显的动作或行为,也可能是内部的心理活动,如思维、计划、推理等。他们将这些内部的心理活动称为线索性反应,因为这些心理活动通常决定随后的反应是什么。

(4)强化

①定义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强化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