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人格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五人格因素
【答案】(1)含义
麦克拉和科斯塔(1985)对构成人格的大五因素进行命名,它们是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冲经质、开放性。
(2)来源
大五因素源于高尔顿首先提出的词汇假说,即凡是重要的个体差异在其自然语言中一定有相应的词汇来表示。高登伯格(Goldberg )认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圈内的人,经过长时间的生活经验,应该早己确定了人们在人格的哪些重要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并在其自然语言中存在大量描述这些个体差异的词汇。因此,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词汇,就可以找到描述人格的基本维度或特质。在美国和西方国家中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这些国家的自然言语中确实存在比较一致的五个描述人格的基本维度,这就是所谓的大五人格因素。
2. 社会比较
【答案】(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社会比较论术语。个体把自己与具有类似生活情境的人相比较,对自己的能力、行为水平及行为结果作出评价的过程。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认为,外部奖赏对个体模仿学习活动的价值是相对的,个体获得的外部奖赏有无价值,需与同类情境中其他人的情况相比较后才能判定。
3. 构念
【答案】构念是由G.A. 凯利提出的人格理论术语,是指个体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个体为预期事物采取的主要方法。一般用语言表达。个体据此观察周围世界并预期未来。若预期与经验相符,该构念即有用;反之,则修改或抛弃该构念。可依据个人意愿建构,一旦建立,又反过来制约人,指导每个人的生活。
4. 人格
【答案】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
(1)整体性。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队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
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独特性。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上表现出差异。
(3)稳定性。主要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人格既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又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4)社会性。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但人特有的本质特征是其社会性。
5. 害羞气质
【答案】卡刚和莫斯(Kagan&Moss)发现了一种与感觉寻求倾向不同的气质特点,即面对陌生人或陌生情境的害羞或抑制的行为风格。具有这种气质的孩了在面临一个新情境时,总是小心翼翼,被动与退缩。在面对陌生人时,这种孩子的典型行为是把头调转过去,避开陌生人的视线,把自己的脸躲藏在父母的背后。
6. 现象学
【答案】20世纪西方哲学流派、思潮和运动。
(1)狭义指关于意识的纯粹本质的科学,是包罗万象的方法学。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及其早期追随者的理论构成。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经验本身,尤其是意向活动和意向关系。主张运用现象描述或本质还原法,直接审视和把握对象的本质。
(2)广义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胡塞尔哲学影响而产生的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
7. 社会支持
【答案】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其他方面(同学、组织、团体和社区等)对个体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慰藉、关怀、尊重和帮助。
8. 促成条件
【答案】(1)含义
皮特森和塞里格曼指出,美德和个人品质的形成有其适当的环境条件,这就是所谓的促成条件。这些条件让人们在特定的情境下能够展现相应的个人品质,并有助于培养美德。
(2)内容
促成条件包括:
①有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
②可以获得支持、有统一意见的家庭;
③使人有安全感的邻居和学校;
④稳定且具有民主精神的政策;
⑤在核心家庭中或其外有可以信赖的人、角色榜样、可以得到支持的同伴。
9. 孤独感
【答案】(1)含义
孤单寂寞的消极情感体验。有此情感体验者对人际关系有一种不现实的看法:要么高估他人而贬低自己,要么贬低他人而过分抬高自己。
(2)形成
埃里克森认为,这是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六个阶段,即亲密对孤独阶段(18岁~24岁)可能形成的消极品质。
10.机能完善者
【答案】罗杰斯推崇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按照自己的机体评价过程而非价值条件生活,是有自我实现趋向者。有五个特征:
(1)向任何经验开放,即不运用防卫机制,使所有经验都能正确地被符号化为意识;
(2)自我与经验相吻合,即自我概念与经验相吻合,并能不断变化,以同化新经验;
(3)利用自身的机体评价过程,即以自己的实现趋向作为评价经验的参考系,对强加的价值条件不予理睬;
(4)经验的自由,即自己承担行为和决定的责任,不受他人或自己的虚伪性所驱使;
(5)与人和睦相处,即乐意给他人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怀,受人欢迎。
二、简答题
11.比较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答案】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异同点表现在:
(1)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共同点:
①两者均看重人格动力在人格理论中的作用;
②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新的基本观念建立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之上;
③都强调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的影响。
(2)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不同点:
①代表人物和各自的理论不同;
古典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而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德勒、埃里克森、霍尼、弗洛姆等人。前者建立了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后者各建立了自己的理论。
②新精神分析不再一味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③新精神分析从古典精神分析的以本我为中心逐渐转向以自我为中心;
④古典精神分析理论持人性恶论,新精神分析理论持人性善论;
⑤前者极端强调无意识的价值,而后者虽然也并不否认它的作用,但也注意到意识的作用; ⑥前者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后者就比较轻视性本能的作用;
⑦后者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新精神分析学派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方法和心理历史学分析法,发展了投射等心理测量的方法,并引进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跨文化研究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