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82公共行政学之公共行政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税收

【答案】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其他财政收入相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基本特征。

①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征税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强制进行的,依法应纳税者必须履行纳税义务,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②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③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税的比例或数额。

2. 混合扫描决策模型

【答案】混合扫描决策模型又称综视决策模型,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阿米泰·埃特奥尼首先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为决策过程应该是理性决策过程与渐进决策过程的结合。或者说,在决策过程中既要运用理性决策方法,也要运用渐进决策方法。理性决策方法与渐进决策方法虽然都有不足之处,但也都有其合理之处。有些决策可能同时兼用以上两种模型,这就是所谓的混合扫描。

埃特奥尼把理性主义和渐进主义分别比作两种不同的摄像机,前者是一种对全部空间做穷尽一切的细微观察的摄像机,这种摄像机的运用代价高昂; 后者是一种只对熟悉地区进行大致观察的摄像机,其运用的代价较低但准确度不够。混合扫描决策模型则要求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摄像机,既要对空间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又要对某些部位进行细微观察。两种摄像机的混合扫描,既考查全面,又考察重点,有利于综合考虑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

3. 案例分析方法

【答案】案例分析方法,又称个案研究法,是指以真实而典型的行政事件作为案例,在此基础上对类似问题的产生原因,解决方法和顶防措施进行分析归纳的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的关键在于资料真实、全面,充分反映事件全过程中的各个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案例分析方法效果受所依据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分析者价值观念的客观性、公正性以及专业训练的水准等因素的影响。

4. 分税制

【答案】分税制是指一国政府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对税种或税源以及税收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以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的一种分级财政管理体

制。分税制包括分税、分权以及分设征收机构等。其中分税是前提,分权是要害,分设征收机构是保证。

分税制作为一种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收入分配关系的制度,是基于各级政府对税种或税源的分配。在一个以税收作为最主要财政收入的国家里,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入分配集中在税收收入的分配上,但不是所有对税收收入的分配都可称之为分税制。因为政府税收收入分配形式有税收总收入分成形式、税收收入包干形式和分税制形式等,分税制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只有具备按税种或税源划分各级政府税收收入的特征,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的制度才能称为分税制。分税制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划分税种和税收管理权限的制度,其实质是要解决两个问题:

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税种的划分,包括按税种的名称划分和按税种税源的划分;

②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税收政策方针制定权、税收法规立法权、税收征收权、税收法规解释权、税收减免权、税收调整等项权限方面进行合理的划分。

分税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彻底的分税制,通行于管理权限较分散的联邦制国家,如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另一种是不彻底的分税制,通行于管理权限较集中的国家,如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

5. 民营化的双重目标

【答案】民营化的双重目标是指它既是一种政治学说,又是一种管理工具。一些选任的官员和社会团体是民营化的拥护者。民营化有着三重目的和效能,即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和改善政府与国民的关系。

6. 充分授权

【答案】充分授权,又称为一般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在下达任务时,允许下属自己决定行动方案并能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授权方式。以这种方式进行授权并非上级向下级指派特定的行政事务,而是上级行政主体向下级发布一般工作指示。

7. 公共行政

【答案】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构,不包括立法和司法机构。公共行政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政府必须以它的法定身份和地位、法定权力和程序进行活动。必须依法行政,有效行政。

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

(1)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由于各国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各不相同,行政管理的主体也不同,用这种较为抽象的概念可以更多地概括它们的本质和共同点。

(2)行政管理的主体并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相对而言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它对执行宪法和各种法律负有责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管理是各国行政组织的一种普遍特点,即使是议行合一的行政体制也有这种特点。

(3)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问题。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中,强调公共行政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本身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政体思想的一种反映。它一方面与封建君主制国家的行政管理相区别,另一方面与私人行政相区别。

8. 申报财产

【答案】申报财产是指法定范围内的国家公务员依照法定的期限和方式向有关机关如实申报其财产状况及变化情况,并接受有关机关监督检查的法律制度。申报财产是正确处理公务人员公私利益关系的前提,也是贯彻行政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措施; 对于约束和规范公务员的行为,反腐倡廉,树立政府和公务员的良好形象有重要作用。在行政实践中,各国都将申报财产作为贯彻行政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措施。行政伦理法典对于申报的对象、种类、时限、名称、程序、审查和处罚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9. 行政权力均等化

【答案】行政权力均等化是指以民主多元的价值观为准则进行行政权力分配的权力模式。这一模式要求在行政权力分配过程中更加突出公平和均衡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机会均等的原则,实行更广泛的权力分配; 扩大公众在从事公共服务、管理自己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参与权,让权力有更多的人执掌,适当增加人性化社会因素在权力资源中的比重,从而形成决策民主化、沟通网络化、管理分权化的权力模式。行政权力均等化的内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理解:

①宏观是指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权力均等化的关键是努力保障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包括维护公民权利和地区间发展权利的均等诸多方面,其基本目的在于实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②微观是指在行政体系内部,权力均等化的关键问题是行政权力在地区之间和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关系问题,也就是财政关系和制度安排的平衡问题。

10.国家预算

【答案】国家预算是指经法律程序批准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重要工具和实现财政职能的基本手段。作为政府的基本财政计划,国家预算反映着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反映国家的施政方针和社会经济政策,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具体说来,财政收入反映着可供政府集中支配的财力的来源和规模,财政支出则反映着国家财力使用的方向和目标。同时,预算收支的对比还反映着国家财力的平衡状况。根据不同的标准,国家预算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等。国家预算的原则主要有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和年度性。

二、简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