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614公共管理学(一)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在职培训
【答案】在职培训是指公务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国家相关的培训机构根据需要对他们进行短期或长期的训练。在职培训的作用是不断向公务员灌输新观念、补充新知识,让公务员及时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使行政效率在公务员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更新和发展的同时得到提高。
2. 守夜人
【答案】“守夜人”是指自由主义理论对政府职能规范的概括。具体内容是:不断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就是给予经济活动完全的自由,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市场,而政府职能规范的基本价值标准,就在于成为一个好的“守夜人”; 自由放任的经济活动和资源的配置完全由市场机制来推动,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职能仅限于保护自由竞争,保障私有财产,建立某些必要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在这个意义上,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从1776年亚当·斯密以《国富论》全面阐述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原理开始,至1933年3月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为止,政府“守夜人”职能一直是西方国家政府在长达二百多年的进程中的公共政策的信条。
3. 法规分析方法
【答案】法规分析方法主要是指从法理、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研究政府和政府官员及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规范性、合理性,研究政府行政行为的条件性或局限性的研究方法。在现代实行民主宪政的国家,因政府“他建立”的公共属性,法规分析方法是广泛使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4.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答案】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指以人的有限理性为前提,认为决策是寻求超过最低满意标准的解决方案活动的分析模型。这一模型由西蒙首创,是对理性决策模型的修正。西蒙认为,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完全理性是不存在的; 人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完全不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 而且最优选择的信息条件不可能得到满足,这就导致最优决策很难实现; 因而决策的策略选择只需超过最低满意标准即可。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将决策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①找出决策的理由; ②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 ③在各个行动方案之间进行选择; ④对己进行的抉择进行评价。
5. 报酬性权力
【答案】报酬性权力是指主体通过对客体所希望得到的相应资源的控制,而使客体服从的一种权力。这一权力的根源是交换的不平衡性,行政主体一旦控制了资源本身或控制了取得资源的
途径,就拥有了相应的权力。客体的服从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相应的资源。
6. 权力制衡
【答案】权力制衡是指不同权力通过相互制约在行使过程中达到平衡,从而保证政体的稳定的状态。权力制衡是分权学说的理论要点之一。权力制衡的理论基础可以归结为两点:
①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②道德约束不了权力,权力只有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制衡在近代成为一种民主政治的法治原则。
7. 行政职业道德
【答案】行政职业道德是指公务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职业道德的产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行政职业道德是比较早的职业道德之一。古代的行政职业道德可以概括为廉政和勤政两个大的方面。廉政的道德规范包括:见利思义、守法循礼、仕应守廉、廉为政本等。勤政的道德规范包括:克明俊德、立身惟正、明道善策、举贤任能、教而后刑等。现代行政职业道德有明确的规范,主要包括奉公、守法、忠诚、负责四个方面的内容。提倡行政职业道德的意义在于:改善政风和社会风气,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治理腐败现象。
8. 增量预算
【答案】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上一个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根据新的财政年度的发展情况而递增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增量预算是在以往财政收支指标的基础上采取递增一定百分比的方法,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方便; 缺点是可能会使以前预算收支中不合理的因素得以保留,甚至被进一步放大,而且根据经验确定的增长百分比中,主观随意性相对较人。目前世界上人多数国家的预算,无论是单式预算还是复式预算,都主要采用增量预算法为基础,零基预算为辅助的预算编制方法。
9. 霍桑实验
【答案】霍桑实验是指根据科学管理原理,探讨工作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的实验。霍桑实验自1927年开始持续到1932年。由三位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及怀特赫德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
霍桑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的实验:
第一个阶段,继电器装配室实验和云母剥离室实验。该阶段证明,工人的态度与情绪的改变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团体社会关系的改变是造成劳动生产率升降的主要原因。
第二阶段,谈访计划。该阶段证明:改善工作环境中人际关系模式、实现人性激励的重要方面。这种改善将直接影响到士气以至工作成果。谈访计划还证明:在组织中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实行参与管理,可以使工人的工作态度和情绪好转,从而使产量增加。
第三阶段,绕线机组实验。该实验证明: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而且存在非正式组织。有效的管理是要在正式组织所要求的“效率的逻辑”与非正式组织所要求的“感情的逻辑”之间建
立平衡,并通过满足组织成员的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实证性研究,他们开创了行为科学一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先河。
10.微观行政效率
【答案】微观行政效率可以用特定公共组织提供相同单位的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相对成本来解释,亦即具体行政单位管理和服务活动的产出和投入的比率。
二、简述题
11.简述福利国家的弊端。
【答案】福利国家的不良后果逐步显现,表现为“市场效率”被严重削弱,“国家效率”走低,人们开始感到福利国家的价值基点和政策选择存在误区,要求削减国家津贴水平、增加个人责任、引进市场机制的改革。福利国家导致的现象有:
(1)滞胀。滞胀指经济停滞不前,通胀持续上升、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经济现象。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是造成滞胀的重要原因,而投资萎缩是造成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投资萎缩与高税收、高成本(工资与社会保障费用)密切相关,高税收、高成本则与高福利政策密切相关。不难理解,对任何除国家以外的投资商来说,; 旬税收、高成本意味着利润回报率的大幅度降低,不仅窒息投资意愿,而且降低投资能力,而缺乏足够投资的经济则很难产生强劲的发展动力。滞胀主要的社会后果之一,是失业率居高不下。
(2)公共财政状况恶化。为了维持福利国家政策,政府开征了高额税收,扩大了公共财政开支。但是,由于社会福利支出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经济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公共财政状况逐渐不堪重负,而且引发了通货膨胀。
(3)国民懒惰情绪普遍滋生。惠普式的福利政策导致了一个巨大、周到、覆盖全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网络。然而,高福利、高补贴的政策使得劳动者所得在扣除税收后,同不劳动而从社会保障中获得各种津贴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大大缩小,助长了人们的福利依赖情绪。
(4)政府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官僚作风盛行。这是推行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结果。因为,官僚机构是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垄断性的组织载体和操作主体,由此形成了“行政国家”现象,官僚体制的弊端显露无遗。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感到福利国家的价值基点和政策选择存在误区,相应的公共管理体制根本没有可能长期满足社会关于公共产品的快速增长的需求,因此,要求削减国家津贴水平、增加个人责任、引进市场机制的改革呼声和其他公共服务的同时,必须降低和保持低水平的公共税收和公共开支。政府必须进行新的改革:要么缩减规模,要么提高效率,或两者兼顾,而市场化运作,是实现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路径选择。
12.简述划分行政授权的方式。
【答案】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行政授权的方式也不同,具体内容如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