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许昌学院801经济学基础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用粘性工资理论推导说明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答案】粘性工资理论认为,名义工资一般由长期合同确定,因此当经济状况变动时,名义工资小能迅速调整,这样经济学家认为短期中名义下资是粘性的。
在工人与企业谈判时,确定的名义工资
实际工资为:, w 是目标实际工资,P 是预期物价水平。e 。可以看出,物价水平的变化会引起实际工资的变动。
图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粘性工资理论假定劳动市场均衡就业量由企业劳动需求决定。工人是按照事先决定的工资提供企业希望购买的劳动量,即企业的劳动雇佣函数是:。这样如图(a )所示,当物价水平由P 1上升到P 2时,实际工资降低,使得劳动需求由L 1增加到L 2。产出由生产函数决定:Y=F(L ),在劳动量增加的情祝下,产出也随之增加,如图(b )所示。图(c )就是表示物价水平与产出之间关系的总供给曲线。当物价水平从P 1上升到P 2时,产出由Y 1增加到Y 2,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这是短期的情况。在长期中,由于工资率仍会对劳动市场供求的变动作出完全的反应,从而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
2.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1)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提出的背景按功能财政思想,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或降低税率,会减少政府预算盈余或增加赤字; 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会增加预算盈余或减少赤字。一般容易把预算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当作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把预算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当成是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结果。但事实并非如此。
预算盈余或赤字变动有时并不是由财政政策主动变动引起的,而是由经济情况本身变动引起的。经济衰退会使收入下降,税收自动减少,政府转移支付自动增加(例如,这时有更多人要领失业救济金),这就会引起预算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经济高涨时情况则相反。这种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就与财政政策本身无关。可见,不能简单地把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当作财政政策是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
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①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即经济趋向繁荣会使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经济趋向衰退会使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 ②财政政策的变动,即扩张政策趋向增加赤字、减少盈余,紧缩性财政政策则情况相反。因此,单凭盈余或赤字变动还难以看出财政政策的扩张或紧缩的性质。要使预算盈余或赤字成为衡量财政政策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就必须消除经济周期波动本身的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C ·布朗提出了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概念,把既定的(或者说一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预算盈余当作衡量或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
(2)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意义
①把收入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可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出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就是紧缩性的,反之,就是扩张性的。
②可使政策制定者充分重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来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例如,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说明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政府就应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提高全社会的就业水平。
3. 简述名义GDP 与实际GDP 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名义GDP 是指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实际GDP 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期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名义GDP 与实际GDP 之间的联系
名义GDP 和实际GDP 都是衡量一国一定时期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实际GDP 等于名义GDP 除以GDP 折算指数。
(2)名义GDP 与实际GDP 之间的区别
①计算使用的价格不同。名义GDP 是以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某国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而实际GDP 则是以基期(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的某国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
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以相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生产的所有产品的价值。
②数值不一定相同。实际GDP 等于名义GDP 除以GDP 折算指数,只有当一国价格不变或在基期时才有一国的实际GDP 等于名义GDP ,一般情况下,实际GDP 与名义GDP 并不相等。
4. 假定经济在均衡状态Y 0=1000下运行,如果政府进行一次财政改革,税率t 增加0.05,政府购买增加50,预算盈余是上升还是下降? 为什么?
【答案】设原税率为t o ,原税收额T o =1000t0,那么根据题干有新税率t'=to +0.05税率上升导致收入减少,假定减少的收入为,故税率提高后国民收入为
税收变动量为:
预算盈余变动为:
可见预算盈余减少了。
5. 在索洛增长模型中,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资本积累的稳定状态的?
【答案】(1)索洛增长模型的技术进步和稳态
索洛增长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又称新古典增长模型。在新古典的理论中,基于总量生产函数
出增长核算方程,即:
其含义为: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这实际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测定的结果发现,产出的增长减去全要素投入的增长之后,有一个剩余,即索洛剩余。新古典经济学家把这个剩余归因于技术进步。即经济增长率由劳动力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长率和技术进步三者构成。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稳态指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在稳态时,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在忽略了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因此,在稳态下,k 和y 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根据上述定义,要实现稳态,即
本的广化。
(2)技术进步影响资本积累的稳定状态的路径
①如果存在技术进步,在资本一劳动比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均产出将会增加。函数y=f(k )将会增加为y=g(k ),从而储蓄函数将会从sf (k )增加为sg (k )。
,因而新税收额为:
(y 为产出,K 和N 分别为资本和劳动,A 为技术水平),经济增长被认为有两个源泉:一是投入要素(K 和N ),二是技术水平(A}。根据该总量生产函数,推导,则人均储蓄必须正好等于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